位于深圳的“孺子牛”雕塑。

开栏的话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为全面展示“十三五”奋斗历程和发展成果,南方日报记者深入一线,聆听行进中国的精彩故事,记录和见证广东大地砥砺奋进、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即日起推出“奋进‘十三五’共圆小康梦——‘十三五’发展广东一线走读”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中国命题

国家“十三五”任务摘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

●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广东实践

不久前,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从边陲农业县,到常住人口1300多万、地区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步入壮年的深圳,改革发展不停步,正加速从“经济特区”迈向“先行示范区”。

广东改革开放的故事从这里起步。再回首,从“三天一层楼”到“三天一制度”,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清晰地演绎着一个逻辑:全面深化改革是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九大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理念、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广东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持续深化改革。在南粤大地上,各种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层出不穷,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改革“战法”逐渐形成。

▶改革进行时

13项广东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将新一批20项改革举措向全国或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进行推广,其中有6项改革举措来源于广东。

自2014年被列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广东改革”品牌被持续擦亮。截至目前,国家分三次共复制推广56项改革经验,其中13项来源于广东,占比超1/5。

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职责使命,坚持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把握方向、推动落实,着力抓统筹谋划、抓重点攻坚、抓创新实验,推动实施战略性和创造性引领性改革,牵引带动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更好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敢啃“硬骨头”

向体制机制要动力,改革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广东敢啃“硬骨头”,向体制机制要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正努力跑出“加速度”。

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广东大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近年来,广东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纲举目张推动全省改革发展。

比如,推动实施“湾区通”工程助推粤港澳规则衔接,推动“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有力促进各类要素在湾区内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先行示范,推动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实现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广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到更加重视质的提升。

通过“数字政府”建设,企业和群众通过手机,“指尖”上即可轻松办理社保、公积金、养老等1326项服务;推进商事登记改革,平均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企业开办所有手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最快半天就能办结。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推进,两年来已累计完成土地整理62017亩,超过去十年之和,所腾出的巨大空间,吸引了近100个超亿元项目、6个百亿元项目落户。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广东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牵引,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文件,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在广州,对科技创新管理全过程进行梳理、优化和重构,提出一系列突破力度大的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在国内具有领先示范作用;在深圳,加快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实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在东莞,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改革敢啃“硬骨头”,才能尝到“真甜头”。

跑出改革加速度的广东,正不断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持续擦亮“广东改革”名片,探索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可复制推广的“广东经验”。

●一线走访

◀“数字政府”建设▶

“粤康码”一码走全国日均亮码超1700万次

“现在只要绿码就可以凭码过关。”每天往返珠澳的刘先生对此感到十分便捷,“之前还需要填报海关出入境健康申报,7月15日新政策实施后,用健康码就可快速‘搞掂’。”

他口中的新政,是指自7月15日6时起,对从粤澳口岸进入广东省人员不再实行集中隔离14天医学观察的政策,出示“粤康码”绿码即可通关。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支撑重点人群精准防控,广东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的优势,推广应用“粤康码”,并率先建立起健康信息跨省互认和共享机制。

6个月前,来自湖北荆州市监利县的何学,搭乘全国首趟湖北始发返岗专列G4368次列车抵达广东,当时共有1631名湖北务工人员通过“粤康码”健康检测后同批顺利抵粤。

他们能够顺利返岗,离不开“粤康码”的助力。出发前,何学做了体检,拿到了健康证明,还收到一条来自广东的短信,提醒其准备好“粤康码”。在返岗列车上,他在“粤省事”微信小程序上完成实名认证,很快就显示出个人“粤康码”信息。此后,他都可通过“粤康码”在广东畅行无阻。

免申请、全覆盖,实现“一人一码”。依托“粤省事”移动民生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粤康码”,整合卫生健康、疾控、公安等部门采集的健康信息和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的信息,形成完备的个人健康档案。今年以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粤康码”,无论是乘坐地铁、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还是前往医院、学校、商城等公共场所,只要亮码便可通行。

“粤康码”还实现“一码走全国”。依托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人员健康信息共享集成和关联管理,来粤务工人员只需使用“粤康码”即可关联所在地健康信息,实现一次查验、跨省通用。

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粤康码”累计使用人数9400多万人,平均每天亮码次数超1700万次,使用人数居全国第一。

“粤康码”所依托的“粤省事”平台,正是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重要成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5月“粤省事”移动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已成为广东人日常使用的“办事利器”,群众手机“刷脸”即可轻松办理社保、公积金、养老等1326项服务,实名用户超7700万,今年以来业务办理量累计达34亿。

自2017年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广东把“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突破口,推动全省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行政学院开展的第三方评估中,广东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全国综合排名,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第一。

◀营商环境改革▶

东莞首创“银政通”开办企业最快半日结

“没想到这么方便!刚刚提交资料,当场就接到审核通过信息,在银行的一体机上输入个人信息,几秒钟就拿到了现场打印的营业执照。”让从事淘宝生意的林先生赞叹的,是东莞首创的“银政通”企业开办智能服务一体机。

开办企业便利度被视为营商环境优劣的“试金石”。过去,企业在窗口办理这项业务时,从提交资料、等待审核,到领取营业执照、刻制公章,至少要跑三四趟,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

为解决上述开办企业过程中的堵点痛点,2019年,东莞首创“银政通”企业开办智能服务一体机,通过整合商事登记、税务办理、社保登记、公章刻制等环节,实现“全程网上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在商业银行可直接申领和打印营业执照,最快0.5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企业开办所有手续。

疫情期间,“银政通”一体机这项由东莞首创、进而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的商事注册登记创新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商事登记电子化系统与银行开户系统对接建立的机制,一体机创造性地打通了政务和金融的领域壁垒,将银行网点变成企业登记注册大厅、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之外的第三类开办企业办理场景。不仅减少了人员聚集风险,还大大提高了登记注册效率。”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银政通”一体机改革创新已实现全省地域全覆盖、各主要商业银行全覆盖,受到市场主体的频频点赞。

不仅放得开,还要管得住。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和审批效率的加速提升,东莞将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融入“智网工程”,全市近万名网格员全面配备装载智网APP的手机终端,对蓬勃增长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准入”到“准营”期间的有效监管。

同时,东莞还自主开发了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监管部门在系统接收处理网格员上报的这些问题线索,跟进市场主体后续监管。2018年以来,网格员累计核查新设、变更的市场主体90.8万户次,发现上报违法线索29.1万条。各部门累计发证19.7万份,经营许可整体发证率超过六成,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日常监管格局。

东莞的一系列创新变化是广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推动“证照分离”、完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优化企业注销流程……“十三五”以来,广东聚焦企业在市场准入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不断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激活“一池春水”。

如今,全省开办企业流程从10多个环节缩短为3个环节,平均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企业开办所有手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最快半天就能办结。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深圳先行示范探索“共享科学仪器”

近日,科技服务直通车进园区——天安数码城2020年企业政策资助创新服务周沙龙活动在深圳举行。活动现场,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的创新政策,引起了与会企业的关注。

“我们在科技研发中,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大型科学仪器,但作为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使用频率等多方面因素限制,自主购买不划算,但又缺乏借用或租用渠道,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一名参会的初创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

但另一方面,深圳并不缺乏大型仪器,这些仪器大多分布在各高校、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作内部使用,部分仪器的使用量不够饱和。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干着急,大型仪器却可能在闲置。而“共享科学仪器”政策的出台,将针对性解决这一科研创新的堵点。

根据国务院、广东省、深圳市相继出台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管理中心成立,专职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中心依托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仪器预约共享、检验检测、研发合作、科技文献检索等服务,可满足多种不同使用需求。”该管理中心部长郭峰介绍。截至2020年8月底,上述平台开放共享仪器5296台套,涉及15个类别,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等21个行业领域。

这只是深圳不断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缩影。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一直是深圳创新改革的中心环节。

“十三五”以来,深圳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加快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标国际一流,先后探索实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

这意味着,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圳,不仅要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更要在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凤祥王佳欣肖文舸张光岩

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