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深圳:奋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从看大病要跑北上广,到现在深圳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深圳通过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不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深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优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能力水平,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健康深圳建设开启了新局面,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转变。
医疗资源布局更优化了
6月6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坪山)正式营业,这家市属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交由南方医科大学运营,整体植入名校名院优质医疗和管理资源,这意味着坪山居民在辖区就可看到省级口腔专家。
2016年初,深圳提出“卫生强市”战略,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全面优化结构。“十三五”期间,深圳实施73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12家市级三级医院,其中有10家布局在原特区外区域,逐步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5年来,深圳聚焦“补短板”,推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一组数据则更为直观:“十三五”期间,市、区两级政府落实投入责任,累计投入1588.1亿元,推动115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其中80个在原特区外。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946家增加至4437家(不含社康机构),增长了50.6%;床位数由3.38万张增加至5.65万张,增长了67.2%,千人口床位数由3.35张提高到4.20张。
在“补短板”的同时,深圳打出“组合拳”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药品GPO集中采购改革、取消耗材加成、分三步调整2568项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深圳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上下。近年来,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2018年下降到14.42%,远远低于全国28.8%的水平。
医疗卫生格局更优质高效
7月11日,在2020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峰会暨第三届“奇璞奖”上,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圳模式》获得特殊贡献奖。“奇璞奖”着眼于健康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及重大技术创新,被誉为当前中国医疗健康界的“奥斯卡”。
“十三五”期间,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同时2020年还成立了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让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一起“促健康”,构建重大疾病“防治管”闭环。
深圳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为推进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网格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以基层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诊疗量占比达到79.5%。
在“补短板”“强基层”的同时,深圳打造卫生健康事业的“新高地”,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深圳实施“三名工程”。截至2019年,深圳引进245个高水平医学团队来深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市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
健康深圳建设开启新局面
7月22日,《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向公众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卖酒给未成年人罚3万,建立“强制休假制度”,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至少1小时等。可以说,作为深圳人的“健康基本法”,《征求意见稿》就像一张无处不在的“健康网”,把所有可能妨碍市民“长命百岁”的危害因素一网打尽。
5年来,深圳持续发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奋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深圳主要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019年,13项“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中深圳有10项提前完成,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09年的77.68岁提高到81.5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6.1/10万、2.0‰下降到4.07/10万、1.28‰。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中,深圳出台《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推动建设全球影响力卓著的健康城市,加快实现“病有良医”。深圳启动实施11项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7个方面承担了国家试验区或示范区的建设任务等。
(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