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淄博印记】六递申请赴朝 九死一生终凯旋
朱道厚老人佩戴着2019年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朱道厚获得的奖章和纪念章。
年轻时的朱道厚。 资料照片
《老兵,你好!抗美援朝的淄博印记》采访团正在采访参战老兵朱道厚老人(左二)。
他六递申请,最终如愿赴朝作战;朝鲜战场上,他参战数十次,几经生死最终平安回国。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想起当年的战火硝烟,抗美援朝老兵朱道厚感慨万千。六递申请获批赴朝
1928年,朱道厚生于朱台,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因人多家穷上不起学,靠打工维持生活。1947年4月,经父母同意后,朱道厚报名参军入伍。1948年9月,朱道厚参加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后在南京整训并调入18军,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在解放重庆等战斗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多次立功受奖。
1950年10月,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作战。当时,朱道厚所在部队纷纷写申请要求奔赴朝鲜战场,朱道厚六次递交申请书,请求参战。
1951年1月,朱道厚获批随部队到吉林休整改编,“到了10月份,部队在夜间冒着寒冷的雨雪和敌机的轰炸扫射,快速从临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朱道厚回忆说。
饥寒交迫拼死追击
到达朝鲜不久,部队就接到了任务,让他们迅速到达指定地点,分割包围、追击歼灭敌人。
“我所在部队追击歼灭的是美军机械化部队,我们要凭两条腿在冰天雪地里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不是件容易事。在飞机轰炸扫射时一边隐蔽一边向前跑,只要有一个人就得往前冲。”朱道厚回忆这场战役时慷慨激昂,丝毫不像90多岁的老人。
“我的腿和腰都受了伤,双手冻得红肿,握不住枪。当时部队已经断粮两天,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又累又饿,有的战友有一点炒面,大家都分着吃,每人分不到一小撮,就着雪团吃下去,当时觉得非常好吃。那天晚上,我们连就有六七个人连冻加饿牺牲在山上。大家顾不上掩埋战友的尸体,只能抓几把雪盖在烈士的脸上,又接着追击敌人。”朱道厚脸上难掩伤痛之情。
部队发的袋子只能装3斤炒面,朱道厚就凭这袋子炒面连续打了12天仗。没有饭吃,身体缺少热量,更多疲劳至极的战士被冻伤。那些冻坏手脚的战士,为了不被冻死,坚持用双肘和双膝在雪地里爬行着,追击敌人。朱道厚说,自己的腿冻得不能打弯,也像其他冻伤人员一样爬行。
行军路上遇袭负伤
1952年初,朱道厚所在营奉命向三八线开进,阻击进犯之敌。在急速行军中,遇到6架敌机轮番轰炸扫射,朱道厚所在连队当场牺牲3人、重伤5人、轻伤16人。
朱道厚回忆说:“我的腿部受伤,流血不止,不能随部队前进,便让副排长带领全排随部队前进,阻击敌人。我和其他伤员留在了原地,等待救护。天黑以后,当地村民用爬犁把重伤员拉走了。我把3位烈士掩埋后,带着十几名轻伤员开始了艰难的行军,去找一个能安身的地方。”就在天快亮的时候,他们相互搀扶,终于走到了一个小山庄——洞谷里村。
在这个全村只有20多户人家的地方,村里负责人把伤员安排到各户住下。村民对志愿军伤员很关心,但是村里既无医又无药,伤员得不到治疗,只能咬紧牙关,忍受疼痛。
朱道厚说:“我是伤员,但我是排长,是大家的主心骨。我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到各户看望他们。大家远离祖国,又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有的伤员见到我就哭起来。我心里其实很难受,但嘴上却安慰大家,要坚强,先好好养伤,过几天等往前方送弹药的汽车来了,会把咱们捎回去的。”
然而事与愿违,朱道厚和战友们在这个山村待了两个月,也没有看见运送弹药的汽车。由于没有任何治疗条件,伤员的伤口普遍化脓,又不能清洗,流得到处都是脓血,屋里臭气熏天,陆续有伤员死去。
“当时我想,不能在这里继续等下去了,就决定带着6名伤势好转的伤员去找部队,留下来的都是不能行走的重伤员。”朱道厚说,“分手时,大家都哭了,我和他们都清楚,这次离别不知以后能否再见面。”
几天后,朱道厚等7人终于找到了部队,经转折回到了原来的连队,但迎接他们的是刚从前沿阵地撤下来的11人。130人的连队在坚守三八线的战斗中,被打得只剩下11人。朱道厚所在的排只剩下一名副班长,两人一见面抱头痛哭。此次,朱道厚荣立三等功。
上甘岭上再次受伤
朱道厚第二次负伤是在上甘岭,他们连在战斗中遇到敌人炮火拦阻,一颗炮弹落在朱道厚和一班长中间,一班长当场牺牲,朱道厚被炮弹皮打掉了门牙,晕了过去。
朱道厚说:“当我醒来时,感到腿、腰疼痛难忍。团文化干事守着我,见我醒来便要背我走。我知道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多待1分钟就有生命危险,忙催他赶快离开,他不忍心把我丢下。我一看急了,冲着他吼了起来,他只好跑着去追赶部队。我冷静观察了一下地形,挣扎着爬到山崖下,这里是一个死角,敌人的炮弹打不到。我在山崖下晕过去几次,整整躺了3天。”
正当朱道厚感到绝望的时候,听到附近有动静,他赶紧喊了起来。来人听到喊声,跑了过来。原来是团里的侦察员。侦察员把大衣脱下来,盖到朱道厚的身上,然后找到收容队,用担架把朱道厚送到一个地堡里隐蔽起来,当夜就把朱道厚送到了设在山沟里的一所医院。
所谓的医院,其实是一个伤员中转站,把从火线上抢救下来的伤员紧急处理、包扎后往国内送。在这里等待运送的伤员很多,医疗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人多锅少,不能按时开饭,做一锅一伙人吃,吃完了再做。
朱道厚在这里待了1个月,直到伤口基本痊愈。
“那时候,我的头发很长,虱子满身爬,衣服又脏又破,露着棉花。”提起当时的情形,朱道厚历历在目。
回到部队后,朱道厚荣立三等功。1953年,朱道厚回国;1957年,由于身体原因,朱道厚转业回家。
年华将逝,但历史会随光影印记留下。每一个老兵,在战争中淬炼出了铮铮铁骨,成为坚毅勇敢的战士。英雄虽老迈,精神当永存。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斌 通讯员 阚东 孙元章
■ 老兵简介
朱道厚,1928年10月15日出生,临淄区朱台镇于家官庄人,1947年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解放广饶、寿光等战斗,以及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解放西藏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先后参加过几十场战斗,两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