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点赞!广东海大承办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湛江开幕
“希望通过海水稻论坛,各位专家、企业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携手同心。希望广东海洋大学建设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督促海水稻成功。”10月29日上午,在广东湛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为论坛主席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向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给参加海水稻发展论坛和作物学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回信。在致辞中,袁隆平院士点赞广东湛江,并对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科研推广寄语殷切期望。
论坛现场
10月29日-30日,以“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广东湛江召开。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40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坐而论“稻”,共同研讨交流海水稻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动能。本届论坛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广东海洋大学、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各分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
院士专家论“稻”:共谋海水稻发展大计
论坛开幕式上,袁隆平在视频致辞中说,发展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开荒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是落实“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举措。
在给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袁隆平写道,近几年来,中国海水稻的研发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推广面积在扩大,产量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使我感到非常欣慰。袁隆平希望年轻人携起手来,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推进,以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的家园,努力完成中国农业的复兴大任。
“希望通过本届海水稻论坛,为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精英搭建一个‘共抓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共享新成果’的学习交流平台。”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在致辞中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将依托水产、食品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优势,以种植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深加工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通过生态立体养殖、海洋牧场与生态修复、生态滨海农业、滨海景观园林、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产学研一体化融合,让在盐碱滩涂地“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现实。
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在论坛上致辞
为期两天的海水稻论坛话题丰富、亮点密集。论坛开设高端峰会、平行论坛,展览展示涵盖了选育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及相关文旅产业、农业科技,突出海水稻产业扶贫成果。
其中,高端峰会研讨了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四个平行论坛包括海水稻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改良论坛、盐碱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态调控论坛、海水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粮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学科研究生创新论坛,就耐盐碱水稻产业开发、调控技术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培育、全营养控失肥技术应用研究,秸秆炭化与土壤改良、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研讨。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领导及专家还一同组织前往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参观,考察了解海水稻新品种、新技术。
袁隆平的“海大缘”:共同推动“盐碱地变良田”
作为海水稻发源地的湛江,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许多原始的海水稻种质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广东海洋大学就开展海水稻机理研究、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的工作,并与袁隆平院士结缘,共同推动“盐碱地变良田”。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2012年,袁隆平院士率队亲临湛江雷州超级稻工程建设基地现场观摩会。期间,他的足迹再次踏进了广东海洋大学,参观了海大校园和水生生物博物馆,受到了海大师生的欢迎。
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引起聚焦。
2019年,以本校海水稻研究团队为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挂牌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聘袁隆平院士为荣誉院长和学校特聘院士,并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通过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海水稻研发种植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袁隆平受聘广东海洋大学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
2020年4月,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现场上,广东海大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万胜优天弘4号、海优2号表现优异,引起观摩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袁隆平院士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
据悉,广东海洋大学为海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盐碱地改良利用,乃至国家粮食与耕地安全贡献“海大力量”,目前已涌现出一系列海水稻相关原创性论文、专利、品种保护权和品系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水稻研发向纵深发展,其产业化推广充满后劲。
南方日报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饶刚顺梁缘杜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