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来看看打造“人才特区”的故事:从两名技术员到逾600万人才
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一场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将邀请7位海内外大咖发表主旨演讲,讲述人才与深圳的故事。
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总数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人。今年以来,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756人、留学归国人员9188人。
孔雀东南飞,鹏城聚英才。为什么人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深圳?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平台和环境也许就是答案。
海纳百川▶▷
构建开放包容人才政策体系
走进华为坂田基地,居里夫人大道、稼先路、隆平路、贝尔路、冲之大道等以世界各国科学家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彰显着华为对人才的致敬和尊重。
1987年,任正非和5名技术人员共同出资2万元创办华为。时至今日,任正非仍感慨,“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他所说的,正是当年深圳出台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人才手中掌握的技术,正式在政府规定中作为生产要素予以确认。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的人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党管人才”,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精神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劳动合同制;率先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率先采取公开招考、公开招聘方式,面向全国选拔干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组织国内首个以政府名义的海外招聘团,掀起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热潮。2002年,深圳开始实施《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着引才重点转向了高层次人才。
2016年以来,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深圳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同时制定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鹏城优才卡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从人才政策到人才立法,深圳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包容、合理的人才政策体系。
筑巢引凤▶▷
打造聚才高水平事业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被誉为“中国硅谷”的深圳,一直在用干事创业的优质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深圳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拥有企业159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近5年来,每年仍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万到50万人。2018年6月,深圳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2019年新引进人才28万人。
2018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徐建峰仅凭借本科毕业证,轻松落户深圳。“除了户口,我拿到了15000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目前,深圳本科毕业生的租房和生活补贴从6000元上调至15000元,硕士和博士则是25000元和30000元。
为持续吸引人才扎根,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依托,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以深圳大学等高校为载体,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深圳发展的强劲“智核”;整备99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光明科学城,打造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2600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顶级人才团队。
优化环境▶▷
营造爱才尊才良好氛围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奇迹”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正是得益于人才。40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开门迎客。“这里,正成为深圳人‘朝圣’的新地标。”在人才公园总设计师祝捷看来,人才公园里的雕像群正成为深圳精神的代言,讲述着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人才群体变迁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创新人才在深圳安居乐业,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彼得·罗比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彼得·罗比教授来到深圳定居,对于这个选择,他幽默地说;“深圳不止是‘硅谷’,她将成为比‘硅谷’更优秀的地方,因此我来了。”“我的孩子们在新家感到快乐,我们享受着深圳的安全、安宁和现代的气氛。”提及在深圳的新生活,这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毫不掩饰地露出了幸福笑容。
让人才“名利双收”。深圳通过地方立法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还设置了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创新人才奖。
让人才“住有宜居”。深圳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专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累计供应人才配租(售)房近10万套,发放住房保障货币补贴24亿元,总计保障人才及家庭成员约47万人。
把人才评价交给市场。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职称评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评价人才让“市场和行业说了算”。2019年,近1.4万人参加社会化职称评审。
深圳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回顾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宝贵经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核心战略,建立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特区”。
南方日报记者李定张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