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潮汕文化,骑楼、潮剧、木雕、潮绣、工夫茶、潮菜、牛肉丸、牛肉火锅等潮汕特色让人目不暇接。今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11月10-12日,南都记者走进汕头,体验到汕头丰富历史文化再次焕发的新活力。

据汕头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介绍,汕头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文化服务力等方面不断下功夫,繁荣以潮汕文化和人文精神题材的艺术精品创作,持续组织潮剧进校园、进农村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建立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保留百年历史街区原汁原味风貌,打响城市历史文化品牌,让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推动了华侨文化积极交流。

12万封侨批档案,记录华侨海外奋斗史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重要侨乡。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侨批正是由此得来。批,在潮汕话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指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忠义孝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

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坐落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对面的侨批文物馆,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据文物馆馆长助理杨冬梅介绍,侨批文物馆内收藏的侨批电子数据和实物累计有12万余封,收藏最早有清末时期的,最迟则有90年代之后的侨批。其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这里最长的一封侨批有三千字,内容讲的其实都是琐碎的事,大概是家里的长兄写的,关心家里的情况”。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侨批——海外华侨银信”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侨批自产生至银行统管之前,先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许多侨批派送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走近百华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

老旧村屋摇身变民宿,这个“艺术村”迎来了新村民

位于汕头龙湖区十一合村的民居是成片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格局,比较对称规整,体量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这片民居资源?于是当地打造了“十一合艺术村”的概念。

十一合村一期项目计划对十一合村糖寮埠片区和四围片区投资1000多万元。通过保护修缮老宅,保留潮汕历史文化群体记忆,体现地域特色,建设环境整洁、设施良好、富有旅游和艺术特色的潮汕特色艺术村落。同时,结合现有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打造传统村落游览体验路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龙湖区文化艺术新名片。

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巷道改造、特色巷道艺术集市、农房风貌提升、村心花园、入口标识、展览中心等改造提升项目。村党委委员谢银香说:“这里的房子大多租给了艺术家、工作室、商家或用作其他休闲用途,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开发民宿、私房菜、咖啡馆和休闲会所等,两百多座老房子已经出租了大概60%,其中五六十户已完成改造装修,周末村里会迎来很多游客。”

从事软件开发的张先生是十一合村的“新村民”,他并不满足于城市生活,于是来到了这里租下几间老宅,改造成自己梦想的样子。“工作忙碌之余能在这里找到儿时的记忆,我将自己平时收藏的喜欢的老物件都摆放在这里,对整个房屋进行了改造设计,在这里喝喝茶看看书,希望心灵能平静,让生活有更多休息和交友的时间。”张先生说。

据了解,出租老厝让渐渐沉寂的片区重焕生机,极大带动“庭院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以前的老厝大多闲置,对外出租租金有限,改造后每年每座老厝租金可达两万元,村民每年直接经济收益增加300多万元。此外,“庭院经济”带来的游客聚集效应也为金鸿公路餐饮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目前十一合艺术村糖寮埠片区北侧已经完成工程量的85%,南侧完成工程量的40%,首期3D墙绘已完成80%左右,巷道绿化北侧已基本完成,目前准备启动中路路面改造和灯光美化项目。接下来,十一合村将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和文化塑造,形成文化品牌,推进新农村建设。

非遗文化要“活态”传承,优秀展演走进群众生活

汕头共有102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其中,39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186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现有各类市级以上非遗基地58个,市级非遗工作站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在汕头市文化馆,展示了其中43项非遗文化。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告诉记者:“馆内除了进行静态展示外,还有活态传承,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景区,还举办了汕头工夫茶沙龙、非遗讲坛等活动。”

对于目前汕头非遗项目的发展,陈少冰介绍说,如果有些非遗项目缺少资金有机会给予补贴,还会提供孵化,帮助销售等等,“以前重申报,轻传承,现在逐步建立了考核制度”。

据了解,汕头建立完善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大对濒危非遗项目和高龄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谋划建设非遗集聚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保护,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群众生活,汕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隆都镇前美村一座古朴的大宅里,就是澄海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会常态化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澄海民间艺人传习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如民间传统动物舞蹈展演、非遗项目编制灯笼展示、非遗项目剪纸展示等等。更有特别面向孩子们开设的“文明小学堂”,周六日开课,为孩子们讲解非遗项目以及书法等课程。

不仅如此,汕头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还有“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演出、“老妈宫文化惠民演出”、潮剧进农村、进校园“两个一百场”活动等等,均已累计进行了百场以上的演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李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