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项新技术发展好了可以实现“一业带百业”?答案是5G。

11月26日至28日,全球首个5G领域的国际性盛会“世界5G大会”在广州举行。翻开参会学者与企业名册,可以感受到会议规格之高:有邬贺铨、钟南山、张伯礼、高文等中国两院院士,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等顶尖学者,有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首席技术官AlexSinclair等业界权威,中国电信等主要运营商和华为、中兴通讯等科技型企业也悉数到会。

会上,大咖们谈及5G时,有一个词高频出现:“一业带百业”。5G“火”的这些年,是如何实现“一业带百业”的?5G时代到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有哪些变化?5G时代距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5G何以“一业带百业”?

还记得今年疫情期间的“史上最强云监工”吗?“宅”在家的网友通过视频直播观看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累计数亿人次见证了这两座医院的诞生。

如何在超大观看量的情况下保证视频清晰、稳定?答案就是5G。运营商36小时内在建设工地部署的5G基站,是直播背后的“无名英雄”。

这一场景还只是5G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今天,5G早已不单纯是一个“火热”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与各行各业产生了紧密联系。

许多时下炙手可热的科技话题,都与5G密不可分,例如智能感应、区块链、远程办公甚至量子通信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新技术都建立在移动互联的基础上,而5G代表的正是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5G先天携带的“优秀基因”让它被寄予厚望。有专家总结出5G的六大特点,分别是高速度、泛在网、低能耗、低时延、重构安全、万物互联。这些特性使得5G成为实现人机物全面连接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

今天,我们早已知道,5G不仅仅是几秒钟下载一部电影这么简单。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的核心技术之一,它被应用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带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5G技术如何与生活连接?

2020世界5G大会召开之际,正值中国5G商用一周年。今年,在“5G科技战疫”的催生下,远程诊疗、智能医护机器人、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应用,大大丰富了5G应用场景,5G融合应用的大生态加速形成。此次5G大会便系统展示5G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政务上的最新应用及技术解决方案。

种种进展都让人们不禁遐想:未来,5G技术会如何与生活连接?

在2020世界5G大会的展览现场,参观者可以试着窥探未来的5G生活。

人车分离的“远程驾驶”——

科幻电影《黑豹》中,主人公开着超炫酷的远程控制汽车在道路上竞逐,给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在展会现场,你就有机会体验这项“黑科技”了。参观者坐在远程驾驶座舱内,可以控制远在广州国际生物岛的自动驾驶汽车。

为“人车分离”提供支撑的,正是低时延、高带宽的5G技术,它让人、路、车的高度协同成为可能。

虚拟空间的现实体验——

用手机扫一扫,仅在亿万年前存在的恐龙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这就是VR博物馆,VR视频中360度自由视角搭配5G超高清技术,将历史清晰地还原在你的眼前。

就像这样,5G将更多生活场景搬到了云上虚拟空间。借助5G技术,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交响乐团已在伦敦出现,每位音乐家在各自家中演奏,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场完整的音乐会。

在郭毅可看来,5G让万物互联,将空间距离的概念虚拟化。“走向一个虚拟化的社会”是5G对人类的一大重要贡献。

我们距离5G时代还有多远?

4G时代,中国较第一批商用国家晚了4年左右,当时已经跨过了探索阶段,产业相对成熟,应用也有了一定基础。

5G首次从面向人与人的连接转向人机物的全面互联,而此时,中国已历经蝶变,成为首批5G商用国家之一。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个,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

工信部还正在会同运营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明年的基站建设计划。

5G手机等终端也得到进一步丰富。截至目前,我国获得入网许可终端已达253款,其中5G手机218款,最低价格已逐步“下探”到1500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不过,普通公众更关注的可能是5G用户的规模何时才能大面积提升?“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5G用户?

无疑,实现5G全民共享的第一步应当是5G网络覆盖深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高铁、地铁等室内场景以及农村及偏远区域等。同样,5G技术标准规则的制定也势在必行。

在此基础上,注重应用就显得更为关键。

不论是2G时期的短信、3G时期的智能手机应用,还是4G时代的短视频应用,这些新业态都是在网络能力具备以后催生的。2G—4G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互相促进,5G时代一定会产生出人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应用,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这一前景值得拭目以待!

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见习记者刘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