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郭毅可:将在珠海建立科研发展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郭毅可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
郭毅可系国际知名的数据科学研究先驱,2018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及欧洲科学院院士。他认为,香港拥有优越的科学研究和高校环境,更要稳固这一优势,真正成为大湾区内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香港高校与内地在教学、科研、产业方面的合作日趋深入,香港浸会大学在2005年即进入内地办学,在新的形势下正调整布局。郭毅可透露,浸大将在珠海部署一批大科学装置,建立起一个科研发展基地。“创造一些在人类对科学、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驱动下产出的一流的成果,这是高校的任务。”他向南都记者表示。
南都:浸大是率先在内地办学的香港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发展蓝图是怎样的?你出任浸大负责研究及拓展的副校长以来,在对外合作方面制定了哪些目标?
郭毅可:我们是进入大湾区比较早的,十几年前就在珠海建了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那个时候我们是先驱者,现在UIC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大湾区形势变化很快,我们原来的办学模式不一定跟现在的(形势)吻合。现在我们要让UIC与我们的合作变得更为紧密,这是我们在大湾区的主要的立足点。
在中山珠海地区,高校比较少,大家都喜欢集中在深圳这边。但中山珠海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蕴,也有很强的产业背景,进行开发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在这个地区也能够做好。
基于UIC,我们要做很多科研发展的布局。比方说,我们现在已经在考虑部署一批大科学装置,包括人类健康研究领域的装置,也包括认知科学里的装置,以便于尽快做很多科学实验,来弥补我们在香港的不足。我们在那边有很多投入,不久你就会看到,这些投入会使我们在珠海建立起一个浸会的科研发展基地。我们在香港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都可以去那边做科研。
我们浸会是一所博雅大学,强在人文科学上面,我来了以后,希望在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做些工作。本身我研究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目前我们在人工智能、医学以及其他的人文科学方面,跟上海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的联盟关系,跟清华大学也在建立人工智能和艺术方面的合作。
南都:浸大有哪些优势领域,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希望在哪些方向开展合作?
郭毅可:大家普遍觉得文理学院,好像在做科学研究合作的时候会有些弱势。我不这么看。第一个,中医中药是我们的长项,又正是在内地发展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个领域,可以拓展跟大湾区的合作。
我们浸会有非常好的传媒、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上面,我们非常强,而这种研究方向目前内地是比较弱的。在香港做研究,有很大的国际化优势,我们在开拓人工智能伦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跟华为等内地企业能合作起来。
另外,我们正在筹建一个茶科学与茶文化的研究所。我们代谢学的研究是非常有名的,可以和中医结合起来,和我们的历史系和中文系国学院结合起来。最近已经有很多的内地茶商、产业基地和个人对这个研究所表示浓厚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在产业合作上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是很有可能的。
南都:这种与企业的合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吗?你如何看待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的角色?
郭毅可:高校和企业是社会的两个不同的部分。高校要培养人才,从事学术的研究;企业要创造社会财富,把科研变成生产力。高校就要做高校的事情,要认认真真地去科学领域探索,像我们就要走好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之路),在新的时代探索怎么样去发展。
我们需要企业向我们提出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我们把它抽象提炼成一个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培养一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高校要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来培养一流的人才,鼓励创新的思维,创造一些在人类对科学、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驱动下产出的一流的成果,这是高校的任务。
南都:在你看来,香港作为高等教育、基础研究领先的地区,应该如何把握未来的方向?
郭毅可:香港的教育当然是一个长项,重视基础教育是香港高等教育非常好的一点。我觉得这个优势一定要发扬光大,在大湾区中起到更大作用。中国的发展,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我们在香港既然已经拥有了一流的科学研究和高校环境,要保持好,发扬光大。
浸会大学是香港非常好的文理学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理教育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伦敦政经学院、牛津大学都是以文理著称。这种大学的突出发展,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发展都非常重要。
我觉得香港应该发展长处,真正成为一个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要把它做深做强,跟内地紧密地合作,占据领先地位。
南都:浸大在深圳成立的研究院未来几年有什么规划?
郭毅可:我们在深圳的研究院最早主要是放了一些我们在内地的项目,作为一个合作的窗口。现在我们的深圳研究院要把握今天大湾区发展的新的形势,要做很大的调整。
这是个共识,就是我们的深圳研究院必须要重新定位,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在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地区的研究基地。我们要选好几个有特点的方向,比方说,医疗与健康很可能以深圳研究院为基础发展;艺术、媒体方向是不是可以在那里进行研究生的一些教育,这些都要去考虑,都要去尝试。
我们一直强调,希望在大湾区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做国家需要的事情,做对我们香港的学生、对香港的发展有最大裨益的事情,这是我们主要的几个思考方向。
统筹:南都记者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林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