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至18日,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办,星海音乐学院、省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承办的广东新高考和强基计划政策研讨活动在广州大学城举行。来自全国“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的专家学者、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我省部分高中相关负责人等110多人参加了研讨。

“希望省教育考试院搭台,高校、高中共同唱戏的研讨形式,能让广大考生和家长真切受益。”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欧阳谦在致辞中表示,2021年是广东高考综合改革真正落地的元年,希望强基计划高校代表和省内各重点中学负责人能用好这次研讨机会,为广东高考改革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探索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招生工作负责人,分别就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及新高考改革相关话题作了分享。

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和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的学校负责人分别作主题发言,探讨新高考下的育人模式改革,讨论如何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

今年1月13日,教育部决定在36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即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主要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在研讨活动中,首年实施的强基计划成为焦点议题。

“强基计划不能成为高分考生的‘备胎’选择,也不应成为低分考生的‘捷径’。”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招生工作处处长王福认为,强基计划的目标是遴选出愿意钻研基础学科,甘于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学生。他介绍,武汉大学的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希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调学生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强调招生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综合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纳入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10个学科都是A+学科,我们拿出了最好的家底。”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喆认为,强基计划强调的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突破,这是全国上下的高度共识。他介绍,北大为强基计划本科生提供“基础学科+多元选择”的培养体系、“本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大三学年结束后,强基计划本科生可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为攻读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打好基础。

除强基计划外,一批国内高校也在探索多种多样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去年,中大强基计划9个学科共招收了150名学生。”中山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罗晶表示,中大坚持“五个融合”促进一流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她介绍,中大的物理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历史学4个基础学科于今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已经遴选了62名优秀学生开展重点培养。

同济大学探索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生第一年不到任何一个专业学院,而是在新生院的9个学堂中开展宽口径的学习,完成第一年学业后才安排学生确认主修专业。针对优秀人才,该校还设置有基础学科拔尖班、荣誉计划等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新高考改革下的学段衔接

我省新高考改革后的首批高一学生于2018年秋季入学,将于2021年参加高考。这场综合性改革如何平稳过渡、将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成为考生、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的关注点。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赵红茹认为,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合理成才,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性。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做好高中和高校间的学段衔接。”

新高考改革下,首选物理科还是历史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填报专业时的可选择范围,这成为研讨活动中的热门话题。在武汉大学公布的2021年拟在粤招生专业中,有31个专业首选物理、7个专业首选历史,首选物理或历史的则有12个。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学生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者兴趣点是什么。这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说,“如果说学生和专业的关系是一段婚姻,那么‘包办婚姻’是肯定不会幸福的,双方一定要有更多的接触。这就凸显了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浩介绍,为了做好高校与高中间的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该校探索开展创新训练项目,通过项目牵引、资源融合、课程共建,实现高校与高中之间共享导师,共建平台与实践基地,实现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和联合考核。

南方日报记者钟哲梁钜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