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长清:绿色广东“治水策”
“在外面训练那么久,终于回家了!”茅洲河面,五彩斑斓的皮划艇来回穿梭,深圳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夏哲顺指导健儿奋力划桨,激起的浪花投下波光粼粼。此前,因水质不达标,夏哲顺常年在外地“流浪”训练。随着茅洲河水质改善,今年8月,运动员们首次“回家”训练,进驻河畔燕罗湿地公园的水上运动中心。一度因水污染而消失多年的龙舟赛,也连续两年在茅洲河、练江重现。
江河蜿蜒,人水相依。广东在经济总量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主要江河水质稳中向好,逾八成水体水质优良。
以前,茅洲河、练江一度成为珠三角、粤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广东治水的“最硬骨头”。
上万人“大兵团”作战、流域统筹补齐环保设施短板、以治水带动产城同治……碧水攻坚战在茅洲河、练江流域铺开。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截至今年11月,茅洲河、练江国考断面水质阶段性消除劣Ⅴ类,分别创下1992年、200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全流域水质亦在持续改善。
“曾经的‘污染典型’蝶变‘治污典范’,广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夺下关键一役。”生态环境部华南环科所研究员曾凡棠说。
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张子俊
“短期内治好二三十年的环境问题”
“看,是白鹭!”清晨,在燕罗湿地公园荷花塘,顺着深圳市宝安区水务局曾学云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只只水鸟低飞掠过碧波荡漾的茅洲河面。曾学云说,原来这片是烂泥潭,这样的景象在几年前难以想象。
走在茅洲河深圳段河畔,绿荫环绕的“啤酒花园”与沿河崛起的幢幢高楼错落相映。“这是省级碧道试点的一个节点,将学习‘青岛啤酒节’模式,打造属于茅洲河的节日。”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工程师廖卓谋说。
“茅洲河真的变了!”在东莞长安镇,由老厂房改造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讲述着这条河流变迁背后的故事。历史上,茅洲河曾经沙洲点点、茅草茂盛,满是水乡美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突飞猛进,聚集约4万家电镀、线路板等重污染企业,人口激增,茅洲河不堪重负。
这样不堪回首的经历,也在人多水少的粤东演绎。以水清如白练而得名的练江,两岸聚居逾600万人口,大量生活污水连同印染废水直排,练江快速从水源地沦为纳污河。
2013年,广东启动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曾凡棠表示:“我们四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茅洲河、练江流域近二三十年集中爆发环境问题,要短期内治理好,难度可想而知。”
2017年、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两次到练江直指污染沉疴。不久,一场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全民动员的治水攻坚战打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挂点督办茅洲河、练江整治,每年至少两次到治水一线督导、召开推进会。
汕头当地河长包干练江污染最重的支流,在河边驻点办公。“市领导来得勤,有时不打招呼直接到现场,大家都不敢放松。”谷饶镇党委书记杨桂青说。
在茅洲河,深圳提出“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从市到社区四级456名河湖长参与到治水中;东莞将茅洲河治理列为“头号工程”,成立市指挥部驻点督导。
“包干的河长每月至少现场驻点一次,通过巡河、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督导重点任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难题。”汕头市练江办工作人员介绍,每条支流都有技术团队每天提供水质数据、整治进展,甚至会精细到每天管网建设的进度,倒逼治理。
万余工人“大兵团”作战
“拖了多年的违建拆完了、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河道清淤清障也完工了。”看着河边散步的群众越来越多,杨桂青颇感欣慰。整治后的谷饶溪堤固岸绿、水清河畅,污水处理厂矗立岸边,为谷饶溪去污补清流。
这与三年前的情景大相径庭。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茅洲河流域当年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练江流域更只有35.7万吨/日,而每天排入练江的污水就达60万吨。两条河流不但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主干管、支次管网也极为欠缺。
如何短时间内补齐这样的大缺口?
广东采用“大兵团”作战攻坚克难。在省政府协调下,全省多部门、国企成为治水“主力军”,一批批环保工程建设迅速铺开。
深圳、东莞引进大型企业,统筹打包流域治理项目。“吊臂起落、钩机进出的施工场景随处可见,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回忆,深圳段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达1万多人、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24.1公里。东莞段最高峰时有2400多人、360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建设污水管网。练江治理中,当地实行项目集中审批、定期研判调度,治水项目驶上“快车道”。
近三年来,茅洲河流域新建污水管网1902多公里,污水处理规模增至155万吨/日;练江流域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2500多公里,比2016年增加了近7倍。
相比大刀阔斧补齐大型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管道、暗涵等则如毛细血管,需要深入社区、镇村下“绣花功夫”。
在居民小区源头,深圳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细致疏通排水管网最后100米。东莞段也将流域分成237个排水地块,逐栋逐户推进雨污分流。
“除了补齐硬件设施,广东还打破碎片化治水困局,探索系统治理、全流域协同的科学方法。”省环科院专家介绍。
在茅洲河、练江流域的各个综合整治指挥部,满墙挂着水质图、工程进展图等。“这种‘挂图作战’的模式,保证了科学、精细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茅洲河、练江流域还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和省、市、区(镇)三级协调机制,解决上下游、左右岸治理难题。
治理以来,各地市还“壮士断腕”整治违法排污。深圳、东莞常态化联合交叉执法,2017年以来累计限期整改企业142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1宗。汕头推动练江流域内183家印染企业停产入园……
持续攻坚之下,治水取得转折性成效。茅洲河国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练江国考断面连续13个月达到“国考”要求,截至今年11月,水质达Ⅳ类标准。
千亿生态红利释放
在汕头市生业织染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忙着将布料放入崭新的节能染缸。“我们是首批入园建设、率先投产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钟泽健自豪地说。公司以入园为契机升级节能染缸,这比传统的浸染方式节省40%用水和超20%用电,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园区集中供应蒸汽、统一处理废水,企业集中精力抓好品质和研发,产能比入园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练江流域的印染、纺织产业在治水中涅槃重生。今年3月,运营不久的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评为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目前,已有176家企业进驻潮阳、潮南两个印染园区,其中101家企业投产,其他入园企业有望明年第一季度全部投产。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随着河流治理走向深入,治水、治产、治城相融,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布局空间有效扩展,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马向明表示,茅洲河治理让2万多亩土地得到释放,河道沿线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据初步测算,茅洲河深圳段累计完成治水投资380亿元,仅释放土地价值即达1200亿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先后引入,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一座座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治水带来的环境改善,让美好生活照进现实。
“村子很整洁,我好几个朋友都来过打卡。”在潮南区陇田镇的东华村,来自汕头市区的庄小姐和朋友走走停停拍照。将治水和乡村振兴结合,东华村发展起旅游和生态农产品,成片种植番石榴、阳光玫瑰葡萄及优质水稻,村民过上“靠水吃水”的日子。
治水让水资源格局重塑,保障流域长治久清。
在榕江关埠引水工程普宁段,400多米长的TBM盾构机在隧洞里往硬岩掘进,260名工程人员全天连班作业,确保明年年底通水。
这是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的4个子工程之一。未来粤东三江实现连通后,将以韩江为主要水源,通过榕江向练江源头及上下游补充生态流量,破解流域水资源不均的困局,支撑练江最终实现秀水长清。
微波荡漾,水鸟翻飞,一步步补上“生态账”的茅洲河、练江,正逐渐恢复当初的美丽图景。两河的变化,正是广东“十三五”以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东的缩影。截至今年11月,广东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为83.1%,包括茅洲河、练江在内的9个劣V类国考断面阶段性消除劣V类水质,为广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