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智造助力火眼实验室最高日检测通量破百万
1月6日起,河北石家庄启动全员核酸检测,计划三天时间完成全市1100万人口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华大智造火速响应,紧急调配5套可快速搭建使用的快装式负压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简称“硬气膜实验室”)连夜运抵石家庄,其中,首套硬气膜实验室已于1月8日凌晨在河北体育馆搭建,加上装配了华大智造自动化设备的12舱“火眼”实验室(气膜版),预计总检测日通量最高可突破百万人份。
连夜搭建,12小时投入使用!华大智造硬气膜火眼实验室日最高检测30万人份!
华大智造“硬气膜实验室”是面向突发性疫情防控和大规模人群筛查而研发的快装式负压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帐篷式结构,可根据实际通量需求进行灵活组装,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可实现6小时内快速安装,12小时内设备调试完成投入使用。
此次正在河北体育馆搭建的首套硬气膜实验室由3个硬气膜舱组成,总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预计建成后日检测通量可达3万单管。若按照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进行实施,该套硬气膜实验室每日核酸检测通量可实现30万人份。此外,多套硬气膜实验室设备已准备就绪,将根据石家庄及河北疫情防控需要灵活布局,快速提升通量。
2020年10月,华大智造硬气膜实验室在青岛抗疫中首次投入实战,华大智造多名抗疫人员接到任务后急速支援,24小时运行,在三天内就完成三个硬气膜实验室的建设,并开始实体样本运行检测,协助共同完成了规定时间内100万样本检测的艰巨任务,这也是华大智造首次全流程搭建和运行气膜火眼实验室。
此外,一辆搭载华大智造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的车辆,正在紧急从昆山开赴石家庄,最高日检测通量混样(10混1)可达6万人份,不混样检测可达6000人份,4小时内出检测结果。
“科技抗疫利器”再发力!华大智造全自动化设备助力石家庄全民检测“清零”
此次华大驰援河北的高通量气膜“火眼”实验室由12舱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和3舱华大智造快装式负压硬气膜“火眼”组成,是打过无数抗疫之战的“老兵”,积累了大量检测经验:2020年6月助力北京大兴,9月助力香港完成普及社区检测,10月助力青岛全市检测……气膜“火眼”实验室为各地抗疫工作贡献着科技力量,守护人民健康。
作为火眼实验室的核心装备,华大智造先进的抗疫工具和设备将再次承担关键性作用。在极大影响检测效率的两个环节——样本分装和核酸提取,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动MGISTP-7000分杯处理系统及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MGISP-960,正在石家庄及河北多地抗疫前线高效奋战,助力华大在石家庄的火眼实验室每日最高可检测样本量达到100万人份。
其中,华大智造全自动MGISTP-7000分杯处理系统能实现全自动化样本条码扫描、录入和样本分装程序,全程样本零接触,可在40分钟内完成192样本的分装以及信息处理,解决了核酸检测中最耗费人力和感染风险最高的样本分装工序工作。另外,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MGISP-960的检测通量达到192样本/80分钟,适用于企业、临检、医院等领域的中高通量用户,一人可同时操作三台,大幅提高检测效率。
在全国抗疫过程中,华大智造MGISP-960已支持包括湖北、山西、北京、天津、南京、深圳在内的全国30余个城市及地区,成为各地疫情防控的重要科技力量。此外,华大智造所代表的“中国智造”正伴随“火眼”实验室走向全球,已支援瑞典、阿联酋、加拿大、塞尔维亚、澳大利亚等50余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战“疫”提供坚实工具保障。
两套国产抗疫神器,搭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GIZLIMS,可以实时管理监控核酸检测全过程实现仪器互联,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全程可跟踪追溯。
响应号召火速驰援!深圳、武汉、青岛、北京多地援助书写“硬核抗疫”
面对全国及全球的突发性疫情,“逆行”成为了抗疫工作者的寻常。此次接收到石家庄抗疫任务,华大智造从深圳、青岛、武汉、北京等地快速抽调精兵强将的快速集结,首批驰援人员人于1月6日就抵达石家庄。
这批人员中,多数人员已参与了全国及全球多地的抗疫驰援工作。其中,仪器售后服务工程师程骏,2020年5月参与了哈尔滨疫情防控工作,并在运输仪器过程中由于恶劣天气原因,遭遇了运输车辆侧翻事故。在进行了必要的伤口包扎和身体检查后,仍坚持完成了所负责仪器的运输协调和安装调试工作。
哈尔滨抗疫结束后,程骏又前往了海外参与抗疫工作。此次石家庄抗疫,程骏再次主动应召,他所代表的华大智造抗疫团队,用他们的专业、责任与担当,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前线抗疫实战,打造出了抗疫所需的“智造速度”,也为华大智造书写出振奋人心的“硬核抗疫”史。当前,华大智造驰援队伍已抵达河北体育馆,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火眼实验室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截至1月8日,已有超过40位华大智造员工已参与到整个华大在石家庄的抗疫工作中,很多人24个小时无休奋战,只为助力石家庄能早日战胜疫情,人民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