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记|杜绝新型马路杀手,将电动自行车纳入系统化交通管理
疫情期间,网络订餐带旺了“宅经济”,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往来穿梭的外卖员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交通安全的担忧。这也引起了广州市政协委员冯昭扬的关注,经过调研后他指出,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新型“马路杀手”,该问题已经到了关键节点,将电动自行车纳入系统化交通管理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电动自行车面临“我是谁?”的困境
“民生话题一直都是我的一个关注重点。”冯昭扬坦言,往年他提交的提案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当注意到电动自行车,冯昭扬组建了课题团队,进行一周的调研。深入调查后,他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他分享了一组数据,根据广州交警部门统计,2020年1月至11月,广州查处的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达41万宗,其中涉及外卖送餐行业的交通违法占8.06%,交通事故同比上升22.22%。
冯昭扬指出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新型“马路杀手”。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加速快,行驶速度偏高,而现有交通法规对其约束力不足,逆行、闯红灯、抢道、不佩戴安全头盔、违规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普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很高。
冯昭扬介绍说,根据相关数据,广州电动自行车数量达300万辆,已超出汽车数量(约为280万辆),由于非机动车道不完善,而外卖和快递等行业投送业务具有很高的时间敏感度,电动自行车正成为“机动车道上的非机动车、人行道和斑马线上的‘电机动车’。”
问题出在哪里?在冯昭扬看来,电动自行车面临“我是谁?”的问题。目前,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比例不高,商业化的物流、外卖企业的大量车辆也无牌上路。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量旧车不符合《电动自行车技术安全规范》等新标准,导致无法上牌。
“禁”不如“管”,可推行分类登记上牌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冯昭扬表示,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攀升是需求刺激下的结果,禁止的做法可行性不高,所以需要创新管理。他建议明确电动自行车在广州道路交通中的定位,配置相应的道路和管理资源,建议给予符合相关国家认证和标准要求的电动自行车明确的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定位,并纳入系统化交通管理。
如何解决“我是谁?”的困境?冯昭扬表示,建议参考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分类登记上牌:符合新国标和经3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登记并上标准车牌,车牌可为绿色。符合旧国标的旧车,登记为限期车牌,车牌可为黄色。其他达不到旧国标的旧车,将不能在道路上行驶。物流、外卖企业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先登记上牌才能上路。
同时,冯昭扬发现,市区行驶的大部分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路线具有中短途、固定性和重复性,尤其是物流、外卖使用的车辆,主要围绕店铺区域3公里内的商业区、住宅区穿梭。对此,他建议在电动自行车流量集中的局部区域设置非机动车专用车道系统,以化解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而与机动车、行人争夺道路空间的局面。
此外,冯昭扬还表示要加强非机动车道的交通标识,重点区间设置车道分隔设施,在交叉路口给予电动自行车一定的通行便利。规模物流、外卖企业设立专门交通管理部门,派出安全员,配合交警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的道路交通管理。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培训管理及教育。
“只有各参与环节形成合力,才能满足群众的便利需求,又保证群众的安全出行。”冯昭扬说。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广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团队
【记者】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