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雪域边关绘“小康”——深圳践行使命担当助推西藏察隅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边陲,桑曲河畔,雄久新村坐落在群山之间,宛若世外桃源。
走进村子,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别致的藏式民居,每家每户房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搬到了宽敞的“花园洋房”,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村民白玛旺加还盘算着把新家多余的房间发展民宿,“这样的话,来察隅旅游观光的游客就多了一个选择。”
深圳市援建的小康村项目——西藏察隅县竹瓦根镇雄久新村。(来源:援藏工作组供图)
雄久新村是深圳援藏支持的“小康村”建设项目之一。自2016年6月整体单一对口支援察隅县和察隅农场以来,深圳市先后支持当地近20个“小康村”建设项目,着力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从基础建设到产业帮扶,从医疗援藏到教育援藏,多年来一批批深圳援藏干部人才情洒高原,无私奉献,践行“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特区责任与担当。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兴边富民
察隅地处西藏东南部,与缅甸、印度接壤。该县下辖3乡3镇、96个行政村和1个吉公居委会,其中边境村58个,生产生活基础薄弱。2017年开始,西藏决定对全区边境行政村实施“小康村”建设。雄久新村就是察隅县“兴边富民,守土固边”的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之一。
时间回到2017年6月,当时深圳援藏工作组对雄久村进行实地走访,确定了就近搬迁点,并制定雄久新村项目详细方案,包括村民住房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排污工程、牲畜棚建设和饮水工程等内容。2020年4月,雄久新村竣工,28户村民告别人畜共住的木板房,喜迁新居。
从生活生产条件来说,雄久村并不算察隅县基础最差的村庄。在察瓦龙乡、古拉乡,不少村庄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察空村就是一个典型。察空村位于古拉乡东部的怒江大峡谷西侧,背靠海拔4千多米的大山,受高山阻隔和峡谷险峻地形的限制和影响,以前当地的运输依靠人背马驮,走险峻的“骡马山道”,甚至溜索道,而且每年因大雪封山总有大半年时间“与世隔绝”,条件十分恶劣。
在实地走访调研之后,深圳援藏工作组于2019年6月与察隅县委、县政府启动“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有限的援藏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发挥最大的效益。”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珍春表示,对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通过建设小康村,让老百姓到生产生活资源比较丰富的上下察隅一带安置,既改变了贫瘠落后的面貌,也把守边固土和脱贫攻坚有力地结合起来。
“兴边富民工程是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察隅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元文说,深圳援藏以来帮助察隅建设了多个小康村,不仅群众的居住条件、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还配套产业让群众致富得以持续。
2020年12月14日,察隅县古拉乡察空村与察瓦龙乡岗藏村59户326人搬迁到竹龙巴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范艳坤介绍,“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每户配置楼房,配套有幼儿园和活动中心,还为每个居民提供1.5亩的耕地,兴建猪舍,帮助搬迁群众发展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我们种植猕猴桃,觉得在高原上种猕猴桃不可能成功。”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的僜人姑娘阿珍说,在深圳援藏干部的鼓励下,自家种植了40亩猕猴桃,援藏干部还帮忙邀请种植专家开办培训班、指导种植技术,前年家里的猕猴桃已顺利挂果。
深圳市援藏工作组帮助当地居民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摄影:岑志利)
察隅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其中下察隅镇海拔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润宜人、舒适宜居、物产丰饶。深圳援藏工作组实地调研后,助力当地发展猕猴桃种植,培育特色产业,这里也成为雪域高原唯一种植猕猴桃的地方。2018年12月,察隅猕猴桃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
深圳援藏干部王晖告诉记者,在深圳资金技术帮扶下,目前下察隅已规范种植猕猴桃2300多亩,夏尼村、布巴村、京都村等8个村庄都发展起猕猴桃产业,直接带动2200人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
在打造特色种植产业的同时,深圳援藏工作组积极联络本来生活网、百果园等线上线下平台,帮助拓宽销售渠道。2020年,随着深圳消费扶贫中心林芝(察隅)馆、福田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展销中心林芝展柜的设立,察隅猕猴桃走进深圳市场,如今在“圳帮扶”平台也已上架。猕猴桃成为了带动察隅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产业援藏是增强察隅“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深圳援藏工作组聚焦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和水电能源业等,不断在技术支持、市场培育以及完善产业链等方面发力,增强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按照林芝市“一带四基地”布局,察隅县正在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牧业,然而茶叶种植、制作、包装、品牌及市场推广等茶产业链尚未建立。为此,深圳援藏工作组积极与科研院校联系,举办茶叶技能人才培训班。
结合察隅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深圳援藏工作组抓住自驾游客的用户市场,将察隅县的汽修点统一规划,打造汽修“一站式服务”聚集区。此外,由深圳市南山区以及华侨城集团合作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林芝华侨城南山汽车国际营地也已顺利开业,成为西藏上镜率最高、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网红打卡地。
情系民生提升医疗教育水平
“我们这里真的是太缺老师了!太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了!”察隅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东告诉记者,2020年深圳援藏工作组协调深圳市教育局,选派骨干教师到察隅支教,并多次组织学科教研活动,“深圳来的支教老师有很多教育方法和心得非常实用,给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察隅县地处西藏边陲,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紧缺。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文华介绍,目前察隅共有在读中小学生5000名左右,“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完了所有的学校。发现他们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所以我们就想着从最重要的资源上发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察隅缺什么,深圳就补什么。
为此,深圳援藏工作组深入开展援藏助学工作,开展募师支教活动,举办柔性人才入校教研活动,邀请学科名师到察隅指导学校治理和蹲点教研,联系深圳市中小学与察隅县中小学开展名校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察隅县优秀师生赴深圳研学,不断提升当地教学教研水平。
医疗卫生也是察隅县的民生短板。深圳援藏医疗队队长王甘露还记得2018年刚到察隅时的情景,“整个医院的环境都非常差,电梯没法用,灯都是坏的,我们做手术的时候家属还坐在旁边围观。”
针对察隅群众“就医难”问题,深圳援藏工作组从医疗设施设备投入、医疗水平提升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在援藏医疗队员的支持下,察隅县人民医院成功摘掉当地老百姓口中“转院医院”的帽子,变成了大家称赞的“家门口的好医院”。
医疗“软件”不断提升,“硬件”配套也不断改善。日前,由深圳市援建的察隅县新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新医院科室配备齐全,是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设备设施最全、医疗条件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
王甘露介绍,察隅县地广人稀,医疗资源紧缺分散,为此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以信息化为切入点,依托智慧医疗平台和远程互联网平台,打造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让老百姓在察隅就能享受深圳的优质医疗资源,“深圳人心系边疆,就是希望将深圳情谊带到察隅,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事。”
(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