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度过数十年光阴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增城区东华村党委书记黄海桥在履职中始终关注乡情,细心为村民谋福利。自当选为人大代表以来,一直坚持立足基层实际,传递农民声音。

2018年,黄海桥提出将村两委任期改为五年的建议,已被实施采纳。去年,他提出关于建设和完善村居医疗站点的建议,亦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如今在东华村,卫生站被设置在村口最醒目的位置,里边交费窗口、药房、诊疗室等一应俱全。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黄海桥表示,今后将继续通过尽责履职,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

挂心基层普惠医疗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身为农村基层干部,黄海桥迅速投入村居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此期间,他观察到村居医疗站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站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为基层防疫提供了很好帮助。”

由此,黄海桥萌生出建设和完善村居医疗站点的想法。结合村里乡亲的反馈,一些得了慢性病、高血压的老人以往都要去镇上医院拿药、看诊,不仅费用高,路途较远也给他们造成了不便。基于此,黄海桥前往基层医疗做得较好的花都区进行调研。

黄海桥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自2008年起开始在农村卫生站建立农民“一元钱”看病制度,以区政府为主导、实现医保全覆盖,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需要交一元的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则全免。

“这让村民舍得花钱去看病,足不出村就可以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改变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就医习惯。”黄海桥感慨道。

参考“花都模式”,黄海桥还发现,由镇街卫生院医生担任村居医疗站点站长,推动护理人员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卫生站的医疗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据此,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提交建设和完善村居医疗站点的建议,“不仅能减少村居群众外出就诊的时间和成本,还有利于以后实行居家养老,也为今后农村预防和应对传染病打下基础。”

而今黄海桥所在的增城区已成功实行“一元钱看病”模式,还将其纳入了2020年全区“十件民生实事”。

此后,黄海桥也一直关注农村医疗话题,闭会期间,依然持续调研,致力于推动制度更加完善。“我们现在采取了‘医保报销、区财政兜底’的双叠加模式,真正让村民看病只需支付一元钱。”

关注村居幼托所建设

自2002年4月起在东华村任职起,黄海桥先后历任镇、区、市人大代表,已做了16年代表的他认为,当好代表,关键是要把履职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把工作和生活中收集到的基层意见传递上去”。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黄海桥外出学习机会变多,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深入各地乡村调研脱贫情况、研究大型企业的扶贫措施……“对我来说很有借鉴意义,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前往全国各地考察的经历,也帮助黄海桥提出更加精准高质量的建议。比如在参加由全国人大组织的在四川毕节的视察后,他意识到虽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呈现出与传统农业不同的体系门类、产业形态、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但是现行农业统计制度仍是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农业整体规划发展的实情。

“依靠现有农业统计制度进行公共决策、制定政策,会缺乏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结合该情况,2020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黄海桥提出建立现代农业统计制度的建议,收到国家统计局回应,表示将对现代农业统计指标等进行完善。

今年,黄海桥将重点关注村居幼托所建设。疫情期间,很多年轻人回到村里,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幼儿的养育问题,正成为困扰新手爸妈的难题。“3岁以后孩子才能进幼儿园,之前怎么办?很多家庭是双职工,孩子没人带,很多人都向我表达了希望有接纳3岁以下幼儿的幼托所的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陈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