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近4天的走访,2月23日傍晚18时30分许,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对接工作一组一行16人乘坐班机,从河南郑州顺利返回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记者从中山市人社局了解到,围绕对接当地劳务用工资源的任务,今年春节后企业开工不久,该局就派出8个工作组到河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开展劳务对接工作,为中山企业用工提供更多支持。

“今年中山企业节后订单普遍增长较多,生产节奏更快,用工需求更早、更紧迫。”工作一组由中山市人社局党组书记、人社局局长王超刚带队,他道出了这次外出走访工作的背景。除了人社局工作人员,工作组里还有中山市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人员,他们一行16人在4天时间里走访了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带回了系列成果,其中就包括与当地人社部门、人力资源机构和技工院校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

四川籍员工返岗。

连续两年主动“走出去”“找人”

当下正是企业节后生产旺季,也是每年春节后的企业用工、招工旺季。据中山相关部门的统计,春节期间驻留中山的人口比去年明显有所增加,且人口回流速度较往年明显加快,截至大年初七(2月18日),中山驻留人口已恢复到468万,这为企业节后开工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用工保障。

中山返乡人员节后回流率。

虽然今年留在中山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多,但企业用工和生产却存在一定“错位”。一方面企业开工早、订单充足,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节后仍有较多务工人员在企业开工后未返岗。据中山人社统计,截至2月22日,中山仍有约75万节前常住中山人员未返中山,其中外省返乡未回人员54万人,这些返乡人员中,不少是节前在中山务工的人员,这又增加了企业用工的难度。

为加快员工回流,保障企业节后生产用工,中山人社从大年初八(2月19日)起就派出8个工作组,赴省内外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开展劳务协作工作,这是中山人社自去年起连续两年主动“走出去”开展劳务协作工作。

中山节后举办系列招聘会,搭建企业用工对接平台。

下乡进村,现场路演,中山来招人啦!

中山市人社局劳务对接工作一组本次走访的目的地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和周口市两个地级市,该两座城市是劳务输出大市,驻马店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50万人,周口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规模更是超过240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超过150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近2/3。

在近4天的走访时间里,工作一组分别走访了驻马店市上蔡县、汝南县、正阳县和周口市的项城县、沈丘县、太康县,与当地市县镇村的就业服务部门、基层劳务服务站、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进行了沟通对接,并与部分机构初步达成了劳务合作协议,搭建起向中山稳定输送用工和人才资源的渠道机制。

工作组下乡进村走访,还参与了当地部分县区的节后招聘活动,在当地举行“路演”,向当地务工者推介中山就业创业环境。“有些老乡甚至部门工作人员连中山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知道中山的城市和产业环境。”工作组发现,由于地理和当地务工者的务工“惯性”等原因,驻马店市和周口市外出务工人员到长三角地区务工的人数较多,对珠三角乃至广东企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工作组认为,面对面、点对点的劳务协作对接模式,有助于提升中山在各地劳务市场的知晓度和吸引力,为中山开拓新的稳定的劳务用工资源。同时,中山和中山企业的到来,也可为当地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优质的就业服务,一举多得。

中山家电企业员工在生产线上工作。

用工“挖潜”,既要量更要质

今年是中山人社连续第二年派出工作组到省外开展劳务对接工作,不同的是,去年主要是为了打通务工者的返岗路。除了推动务工者加快返岗,工作组在今年的走访中还有一个重要目的——着眼长远,为中山企业用工“挖潜”。走访过程中,工作组还与当地职教和技工院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部门机构,就技能人才培养和扶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形成立体化的劳务协作机制。

中山市人力资源协会会长曹登民是本次走访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他认为,中山市人社局节后组织工作组分赴各地开展劳务对接,再次向外界和各路人才传递出中山的欢迎信号,同时,也清晰地宣布中山用工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既着眼保障企业的用工量,更注重优化用工结构,构建更科学的用工机制。

曹登民认为,驻马店市和周口市等内地劳务输出地区与中山市在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内地劳务输出地相对丰富的准技工人才可向中山稳定输送技工人才,而中山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也可以为当地院校提供教学支援,中山丰富的产业发展资源也可为当地技工院校人才提供实训和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选择。通过深度合作,双方可实现互补共赢。

虽然市场广阔,合作空间大,但曹登民认为,中山各级各部门和企业需以更主动的态度和更专业的能力进行对接。他表示,在人口红利爆发期,中山企业习惯了“等人上门”的用工模式,但随着形势变化,主动走出去已成为企业用工的必然之举。除了企业要主动,还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发力。其中,应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介入用工市场,形成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用工和引才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通讯员李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