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公示信息,或将三所技工院校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设立为职业学院。有消息人士表示,目前这一方案已报上级部门审批,如若顺利,将是广东技工院校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的破冰。

这三所技工院校分别为广东轻工业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和中山市技师学院,他们的主管部门分别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深圳市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如若成功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他们将分别设立为广东省轻工业技师职业学院、深圳技师职业学院,以及中山技师职业学院或中山信息职业学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一做法被坊间称作“广东模式”,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之后,这三所学校将可颁发专科学历证书。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分属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主管,它们中间存在一道“鸿沟”,技工院校学生需要通过自考等方式获得学历文凭。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对此表示“积极看好”。他说,广东作为连续32年GDP总量位居全国各省第一的位置,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其经济情况的发展存在不匹配情况,这将制约广东社会经济的长期韧性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包括从外引援、对内培育。因此,广东此次将技工院校纳入高等教育序列,是整个广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注脚,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这也和广东省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工程教育以促进产业发展转型相匹配。”

李锋亮也提醒,在纳入高等教育序列后,技工院校须注重办学质量,同时注重办学要和周边的产业相融合。

河南科技学院教育学教授孟景舟认为,技工学校与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相比,更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尽管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两类学校在办学模式上已经很接近了,但若收归一家,势必会加速同化的过程。”

孟景舟所提及的“同化”中,亦有对技工院校能否维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担忧。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看来,由于人社部门直接对接劳动力市场,在产教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天然优势,“他们(技工院校)对企业的需求非常敏感。”而教育部门在对教育的理解、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有自身长处。

在发展职业教育层面,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希望实现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的优势互补。去年10月份,青岛市教育局、财政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的意见》,曾对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的分工进行明确,“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完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等教育业务统一管理的机制,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世界技能大赛等业务统一管理机制。”

在“广东模式”之前,“山东模式”和“宁波模式”已在业界广为探讨。

此前,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举措中,不仅提及将技工院校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同时提到“高职院校加挂技师学校牌子”。高职院校加挂技师学院牌子并不鲜见,近年来,在四川、贵州、山东等多个省份早有尝试。

根据这些学校的做法,职业院校加挂技工院校牌子后,隶属关系、建制级别、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项及经费拨付渠道不变,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多名职业教育专业人士推测,此次广东将技工院校纳入高等教育序列后,也可能在管理体制、资金渠道、办学模式和国有资产归属上维持不变。

而“宁波模式”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技师学院设立“联合培养教学点”,双方通过学生“双注册”,进行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和高职院校的技能提升问题。

“广东模式”能否打破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的藩篱,开创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融合新路径?正如田志磊所说,“好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两者的平衡,有教育家的力量,考虑人的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需求;同时能够满足天然的需求,即企业的用人诉求。”

采写南都记者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