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春运收官:客流量下降近半,11万一线交通人接种疫苗
3月8日是今年春运的最后一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春运,受疫情和国家就地过年号召影响,今年春运人口流动规模显著低于往年。记者从广州市交通部门了解到,春运40天(其中最后一天为预测数),广州地区旅客到发总量约2700万人次,相比疫情前2019年下降47.1%。
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等各大运输方式的旅客量相比疫情前2019年均有明显下降。其中,铁路旅客量1993.7万人次,相比下降42.1%;公路旅客量334万人次;民航旅客量372.1万人次,相比下降55.4%;水路旅客量0.2万人次,相比下降95.9%。
高速公路方面,出行没有出现明显高峰拥堵现象,通行较为顺畅。春运40天(其中,最后一天为预测数据),经高速公路离开广州累计约2000万车次,进入广州累计约2018万车次,全市累计净流入约18万车次(约41万人)。
疫情防控:11万一线交通人接种疫苗
疫情防控是今年春运服务的重中之重。广州在各项春运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等做法。城市各大公共交通站场按照最新要求进行清洁、消毒、通风,设置隔离留观区,严格乘客测温、佩戴口罩和发热人员的隔离送医、信息登记等常态化防控措施。
根据“应检尽检、应接尽接”的要求,对服务春运一线的约3.5万名从业人员每周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对公交、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按3%进行抽检,春运40天共进行5轮检测。此外,全市约11万交通运输行业一线人员进行了疫苗接种。
数字治城:交通慧眼平台“智绘”营运车辆精准画像
今年,广州智慧交通系统推出了全国首个“交通慧眼”平台。平台全面集成全市视频资源与交通数据资源,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强化视频智能化分析应用,实现对全市客运、危运、出租等重点营运车辆的类型、关键特征、运营行为的“精准画像”。
在“交通慧眼”支撑下,广州重点区域执法稽查布控,辅助交通行业高效、精准管理与科技执法,交通执法部门电子执法率由此前的46.75%提升至56.9%。
运力保障:延长公共交通运营市场,夜间兜底疏运
整个春运期间,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广州筹备铁路始发总运力683对,民航运输能力1369架次,道路基本运力、预备运力、应急运力三级运力共约6075台。广州南站通过加开夜间临客,增加运力供给。
广州市春运办与铁路、民航建立机制,确保旅客运输数据、列车(航班)正晚点情况、夜间到达旅客量等重要信息及时互通。站场接驳疏运优化,保障夜间乘车旅客公共交通顺畅接驳。
其中,与交通枢纽相衔接地铁线路的运力安排重点优化,重点时间段延长运营服务时间。公交方面,延长广州南站公交运营时间至高铁末班列车抵达后20分钟,实行“兜底”服务保障,同时增加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等重点枢纽站场的出租车运力供给。
便民升级:长者通道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今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引发了讨论。春运期间,广州多个客运站场在推行线上无接触式购票的同时,保留线下人工窗口,提供现金支付方式。全市交通枢纽全部安装“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共27套,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只要出示居民身份证就能进行实时健康查验。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交通运输企业不断优化售票组织,扩大联网售票范围,推广应用电子客票,推出来穗务工人员直达包车、高校定制包车、如约助学专线等定制服务,实现“点对点”“门到门”直达,助力复工复学。
今年,广州各大客运站场采取措施改善旅客候乘环境:广州南站试行了铁路出站旅客免安检换乘地铁措施,广州北站也开通与城际花都站的便捷换乘通道,白云机场新增“可转换”安检通道、启用智能洗手间,各大公路客运站开展“厕所革命”。
执法保障:保障安全顺畅出行
道路保畅通方面,广州各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交通管控事前会商和路警联动机制,提前梳理广州地区易堵路段、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完善疏堵保畅措施。
在春运高峰时段、重点路段的路网运行动态监测进一步加强,ETC车道运行监测强化,采取高速公路严重拥堵上报机制。春运期间,高速公路通行较为顺畅。
安全生产方面,广州加强隐患源头治理,督促指导车站、机场、码头和有关运输企业做好运输工具和设备的检修,加大安检力度,组织道路管养部门及业主单位开展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隐患治理,完善标识标线和交通指引。
广州警方日常出动安保力量2.2万人,确保重点站场和社会面防控“双到位”,自1月28日至3月7日,全市累计受理案件类警情1.23万起,同比上升23%。
广州市交通执法部门联合公安交警不定期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站外揽客、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好站场周边的秩序,春运以来(截至3月6日)共查处各类违章1709宗。
今年春运,广州全市选择了16个旅客应急安置点,可安置旅客约88.3万人,比2020年增加1.8万人,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政府、广州地铁集团等重点单位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南方+记者】郑慧梓
【通讯员】交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