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听力损伤高发,AI技术可以做什么?
在近日的“全国爱耳日”期间,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多方机构推出听力损失自测小工具——线上数字测听测试,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初步判断自己的听力损失程度。
这项技术缘起于去年9月,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天籁行动”,面向听障人群社会责任领域的开发者、厂商及伙伴免费开放腾讯天籁技术,帮助听障人群解决“听不清”难题。
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帮助听障人士?对此,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腾讯天籁实验室专家肖玮,揭秘腾讯人工智能技术背后低调的天籁实验室。
联手耳蜗厂商为听障人士“降噪”
作为腾讯旗下音频通信和处理研发团队,腾讯天籁实验室已经关注到普通人的听力受损问题。
肖玮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年轻人戴耳机的时间,已经远远高出WHO给出的标准值,在一些场合如地铁,本身就已经很吵,但是戴着耳机打电话时为了能听清楚,可能会故意把音量放大,这就会造成耳朵听力受损。
“从技术维度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AI降噪,对噪声进行一定抑制。”肖玮说。
不只是室外。例如,通过麦克风获得室内的噪声水平,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如果环境比较嘈杂,则可以在回放时把声音适当放大、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让外界能够听得懂、听得清。
而腾讯推出的听力损失自测小工具——线上数字测听测试,肖玮也谈及这款测试工具的设计理念:通过不同人群在自己的环境下感知的听力状态,将效果分为ABC三个档,C档是远低于平均水平,B档是低于平均水平,据此可以评估不同年龄段中B、C档的百分比。如果通过与历史数据比对,还可以分析出年轻人的听力情况,“年轻人也要关注一下听力健康,因为听力损伤是不可逆的”。
目前,腾讯天籁实验室也已经在和人工耳蜗厂商对接,包括与耳蜗厂商诺尔康就技术攻坚已持续了一年之久,数据验证发现,天籁实验室技术在产品上应用取得了一些场景识别和降噪效果,预计将于9月份上市。
AI技术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编于丽玫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对服务听障人士也有越来越多发挥空间,但更多技术需要在细节上点对点找到场景,技术人员要沉浸到“听”与“康复”的技术细节、服务管理细节,体会听障人各种各样生活场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打磨技术。
于丽玫谈到,虽然也有一些听障人士配备了人工耳蜗、助听器等等,交流已不存在问题,但是和正常人相比还是存在着“最后一米”的差距,比如,这些耳蜗不是所有的频率都会涉及,遇上过低频或者过高频,超过言语范围的声音,比如听音乐的时候听障人士就会受到限制。
“未来技术的发展,也许人工耳蜗在频率段上也能给他们更多支持,让他们不光能听到语言,还要能够欣赏音乐,能辨别出高低音。”于丽玫说。
于丽玫又谈到,听障人士还往往会在交流时,特别专注地望着对方,从你的肢体表现、口型唇语了解内容,但新冠疫情时期大家都戴着口罩,肢体语言和唇语就无法读取,希望未来也能通过AI技术予以改善。
针对戴口罩影响肢体语言表达的问题,肖玮设想,例如在电话会中,通过一些辅助性方式,如基于语音识别的字幕提示,既可以通过听障人士的听觉系统感知声音,也可以通过屏幕上实时显现的字幕辅助听力。
■延伸
近半年轻群体正暴露在噪声中
听力受损只是老年人的事情?事情不那么简单。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在全球大约有3.6亿人患有的残疾性听力损失中,成人数量为3.28亿,儿童数量为3200万,听力损失问题不可忽视。
相比老年性耳聋,由于社会环境噪声产生的听力损失称为社会性耳聋,职业性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噪声性耳聋。
不可忽视的,年轻人也正成为听力损失的高风险群体。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在年轻群体方面,全球将近50%的12至35岁人群、大约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娱乐噪声暴露,正面临着听力受损的风险。
腾讯天籁实验室相关人士介绍,在听力损失刚发生时,人们在生活和社交方面只会受到轻微影响,很多人通常对自己的听力变化并不在意,大多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或上火导致的,很多人也有“人老了听力就应该不好”的想法。其实这个时候是听力干预的最佳时机,但此阶段往往被99%的人忽视,进而导致一系列言语识别率下降等问题。
【记者】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