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邯郸,柳絮飞如雪。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约200名抗战英雄长眠于此。

4月10日星期六,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烈士纪念塔前致悼词、在烈士墓前默哀、参观烈士纪念堂。

“80多年了,父亲很想你,我们都很想你。”陵园南侧,80岁的肖元英掬了一把从1700多公里外的广东梅州带来的乡土,轻轻撒在了叔叔萧迅烈士的墓前。

越世纪、跨南北,这是一次极为不易的亲人“见面”。83年前,萧迅离家赴陕北参军。上世纪60年代,肖元英的父亲萧承蔚一直在寻找弟弟萧迅的下落。时隔数十年,如今已是杖朝之年的肖元英替父亲完成了心愿。

今年清明节期间,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媒体公布100位烈士的寻亲线索。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梅州籍烈士萧迅的后人肖元英和肖海被迅速找到。为圆肖家之愿,梅州组织人员陪同肖元英乘坐北上高铁,赴邯郸寻亲。

“我们的幸福是因为有叔叔那辈人的奋斗,他们不应被遗忘。”肖元英说完,深深地向萧迅墓鞠了3个躬,在场陪同人员无不感慨。

北上

“叔叔,我来看你了”

“真希望能快一点、再快一点。”4月9日12时50分,由广州开往河北邯郸的高铁缓缓驶出站台,肖元英踏上了北上寻亲之路。

望着列车车窗外飞逝而过的山河光影,肖元英紧紧攥着手里的高铁票,“我期待能早些与叔叔见面,我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很多事情想与他分享”。

在同一个车厢内,梅州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梅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敬辉正在紧张地联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行李里有已准备好的梅州特产,将用于祭奠活动。“我们期待快点‘见’到萧迅烈士。此次特别准备了家乡特产,是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情意。”王敬辉说。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座大型烈士陵园,陵园南院安葬着团级以上的干部和边区著名杀敌英雄约200人,萧迅是其中之一。

“叔叔啊,我来看你了。”10日9时,不顾舟车劳顿,肖元英早早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如愿“见”到了家族的英雄先辈——曾任八路军129师某部参谋长的萧迅。

伫立在萧迅烈士的墓前,肖元英眼眶红了。时光荏苒,曾经父母日夜念及的亲人,如今已长眠在苍松翠柏之间。他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现在家族成员生活很幸福,大家都很想您。”在鞠躬献花后,肖元英望着灰色的碑石,细细诉说家族的经历、后辈们的情况以及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山河无恙、家国梦圆,现在一切都很好,您如果能看到,一定会很高兴。”

祭奠现场,肖元英拿出手机,拍摄了萧迅烈士的墓碑,发至家族的微信群,并附上文字信息:“家族能有这位英雄,是我们的荣光。”肖元英告诉记者,她希望家族成员都能到邯郸祭奠萧迅烈士,“英雄不该被遗忘,家族能有这样的英烈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肖元英的号召当即就得到了回应:“希望明年就能回去探亲并祭拜先辈”“已经查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位置,回国后一定要去”“一定要回去,让孩子们知道家族的光荣历史”……许多家族成员表示,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回国祭奠萧迅烈士,让后辈都知道家族有个抗战英雄。

祭奠结束后,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肖元英前往了位于陵园南北中轴线东侧的烈士纪念堂。

走进烈士纪念堂,一面英雄墙引人注目。墙上,200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被一一记载,纪念堂门柱上是董必武的联语——“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作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河山”。

“叔叔中学毕业后遇到抗战爆发,随即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将青春与生命留在了陕北,牺牲那年才28岁。”肖元英摸着英雄墙上萧迅的照片说,“他在战火中绽放了青春本色,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梅州能帮萧迅烈士后人北上寻亲,真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主任秦金华说,今年陵园共对外发出16位烈士的寻亲信息,萧迅后人肖元英是第一个到陵园寻亲的烈属。

书信

“承蔚念弟心切”

在烈士陵园祭奠、参观的过程中,当地红色史料馆相关负责人为肖元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其父萧承蔚亲笔为萧迅写下的书信及传记。

看到父亲的笔迹,肖元英思绪万千。

萧承蔚在信中写道,当年萧迅原打算投考大学深造,毕业后谋一份教职。但抗战的爆发,让怀揣满腔热血的他决定投笔从戎。他瞒着父母前往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并在陕北参加了八路军。“父亲曾回忆说,当时叔叔就留下了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收拾行李前往延安。”肖元英说。

萧承蔚在书信中提及,萧迅在抗大毕业后,仍与生活在印尼家族成员有书信来往,在日本军队尚未南进时,萧承蔚每周都能收到萧迅的来信。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萧迅的消息即告中断,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家人方知他在八路军某师部任参谋长。

“解放战争开始后,叔叔音讯全无。无论印尼还是梅县,都没再收到他的来信。那时我常看见父亲坐在家中,对着一处若有所思。”肖元英回忆说。

“承蔚念弟心切,1952年托回国的徐江汉同志调查萧迅下落。”在书信中,萧承蔚说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弟弟,解放战争后多方打听却始终没有线索。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才得知弟弟已牺牲,葬于邯郸的烈士陵园中。

“父亲一开始是不信的。在他的印象里,叔叔赋性聪敏,身体健康,所以在得知叔叔去世的消息后,他仍拜托他人作进一步调查。”肖元英说。

萧承蔚的书信里提到,1956年中国驻印尼棉兰领事刘亚明回国述职,他拜托这位友人帮忙调查弟弟的生前事迹与死亡经过,在得知结果后终于接受了萧迅的死讯,因此写下了这些书信寄予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同时提供了一张萧迅年轻时的黑白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直想回国祭奠叔叔,但当时印尼往来国内的交通受阻。后来,因为我希望回国读中文大学,父亲又将全家唯一一张回国的船票给了我。”肖元英说,随着时间推移,父亲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虽有回国祭扫弟弟的心愿,但最终未能成行。

回国后,肖元英的姑妈将萧迅的烈士证交由肖元英保管,她因此知道了叔叔安葬的地点。在国内安顿好后,肖元英因事情缠身无法动身前往祭奠,遂于上世纪80年代拜托其先生及堂哥肖应选来到河北邯郸。

“后来有几次我也打算到河北来看叔叔,但都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了。现在我年龄大了,子女都在海外生活。先生逝世后我一直在广州独居,虽然很想去祭奠叔叔,但有心无力。”肖元英说。

时隔数十年,跨越世纪,肖元英终于来到萧迅墓前默哀致意鞠躬拜祭,并为这位身埋他乡的英烈,捧上一抔家乡土、敬上一杯梅江水、倒上一杯嘉应茶、满上一杯家乡米酒、供上家乡的沙田柚。“80多年了,父亲很想你,我们都很想你。”摸着墓碑,肖元英说。

传承

“少年,不负韶华”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将无我,不负韶华!”在祭奠萧迅烈士活动持续进行时,记者看到,一群学生在烈士墓前立志传承革命精神,用奋斗报效祖国。

不远处,肖元英也反复念着父亲书信里提及叔叔萧迅心中的最高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在肖元英看来,叔叔萧迅作为抗战英雄,是后辈们最好的榜样。

“母亲将叔叔形容成一位一米七多的少年,虽然身材瘦弱,但充满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热忱。”肖元英说,萧迅的坚贞不屈与壮丽青春,是国家红色历史的一角。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奋斗,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因此,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应代代传承,先烈的炙热初心与远大理想值得当代青年学习。

梅江区金山街道的随行工作人员朱永腾对记者说,每个人对家乡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都是一样的,“很荣幸自己能作为家乡代表团的一员为烈士鞠一躬、献束花”。

英烈如同精神的路标,提醒人们从哪里来,该去往哪里。目前,梅江区委、区政府正与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史等相关部门沟通汇报,筹集资金,做好萧迅烈士故居的修缮和展陈。4月6日,故居摸底调查和烈士资料收集等工作已启动。

“过去对安葬在陵园内、没有找到家属的烈士,只能由园区代为祭扫。园区对这部分英雄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党委书记杨俊岭说,梅州对寻找烈士亲人、发掘烈士事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接下来通过学习和交流,能让梅州与邯郸两地紧密联系,既能丰富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馆藏资料,也有助于梅州保护烈士故居工作的开展。

烈士名片

萧迅(1918—1946),广东梅县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梅州中学,1938年10月北上陕北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毕业后任太行5分区通讯教员、参谋、股长、八路军129师某部参谋长等职。1946年7月牺牲,时年仅28岁。现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南方日报记者韩安东唐林珍何苑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陈锴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