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 韩肖 王城)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在网红食品备受热捧的背后,安全、质量等问题仍是其监管之重点,针对网红食品抽检问题频出等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建议加强监管,企业亦应将发展的重心转向产业链安全的建设。

网红食品如何“变脸”

伴随网红食品成为消费新时尚,频发的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例如:某网红法国核桃油品牌检出“塑化剂”、福建省消委会抽检多款网红奶茶样品未能检出蛋白质含量等。产品品牌瞬间由红变黑,陷入泥潭。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1455条,新闻网站文章1.1万余篇,移动端文章1.5万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7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2.2万余条,博客52篇,论坛发帖867条。五一、十一、端午等节假日期间,发布的消费提示使得“网红食品”的舆情达到一定的峰值。除此之外,部分网红食品被质疑存在安全和健康隐患,也会引起一定的舆情关注。北京、上海、广东、河南、山东、海南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2020年“网红”产品零售额将增长37.3%

马冠生认为,“网红”产品销售呈现增长的趋势,需要关注。

2019中国网红食品市场大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食品类商品网上销售额累计增长22.0%。据预测,2020年我国食品网上零售额增长达到37.3%。一些食品,在网络推广中,借由口口相传、人人转发而获得迅速传播成为“网红食品” 。

网红食品作为一种“新食尚”,通过朋友圈微商选购美食很流行。“网红品牌”的迅速成长,契合了市场或消费者的某种需求,辅之以适宜有效的宣传策略和路径,品牌的推广效应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铺开。

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红”,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不过目前,网红食品由于其特殊的售卖渠道,造成监管部门存在执法难点。

以“奶茶里面没有奶”事件为例,茶饮料标准(GB/T 21733-2008)中,将奶茶饮料与奶茶味饮料定义为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加入乳或乳制品、食糖和(或)甜味剂、食用奶味香精等的一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尽管该标准对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有着要求(≥0.5%),但乳或乳制品仍然只是多种可选配料中的一个,并不是硬性要求。然而,由于现制奶茶缺少明确的标准,就增加了商家的可操纵空间,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盲区。

亟待完善监管机制

对此,马冠生建议,要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网售食品等非传统食品经营行为的各方责任和监管方式。加强定期抽检和随机检查,督促网络平台和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严格查处“刷单”“假评论”等行为,以“最严格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企业应强化产业链安全的建设,确保产品来源安全、可溯;产品链条清晰,对风险可防可控。网络平台和商家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提升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网络平台应建立扶优限劣的机制,要严把商家准入门槛,对其零售资质及其售卖产品的相关许可证进行检验及定期符合审查,严防假冒伪劣食品在网络平台售卖。”马冠生说。

马冠生同时提示消费者,要做到理性选购,购买时确认好产品的相关认证。不盲目“追红”,只听广告宣传就购买,要对食品安全信息和经营场所卫生状况进行了解。选择有经营许可证的店家,尽量选择有食品成分标签的食品,查看配料表。购买手工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