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手速“拼”供应!“三保”企业盘活供应有绝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8日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打破了普通老百姓的平静生活,也搅乱了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节奏。从“硬流通货“口罩,到每日限量的新鲜蔬菜,抢购“宅家必备物品”的背后“拼”的不仅是消费者们的手速,更是在“拼”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上企业的供应能力。
1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启动了“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的“三保”行动,动员市场主体和企业的力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防疫用品供应,保障基本民生。自行动开展以来,截至3月17日20时,正式参与“三保”行动承诺的企业共15535家,他们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加大生产采购力度、转型跨界等举措及时准确连接供需两端,有效地盘活了市场供应。
加大生产采购力度
疫情期间,不少人养成了定时外出采购“囤货”的习惯。记者在北京某物美超市中看到,货架上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备货满满当当,让消费者感到非常安心。
“市民看到超市里这么多库存,心里也就踏实了。“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介绍,为确保米面粮油等民生商品供应,节前物美就把储备库存全部发到门店,同时还与产区实时对接,全力保障市场需求。春节期间,物美在北京地区的蔬菜日销售量目前突破200万公斤,肉品突破20万公斤,比平时增长三倍。
为了锁定货源保证供给,物美集团提前向农户支付货款,确保放心平价蔬菜销售。此外,物美还通过“三保”平台与首农食品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十多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确保疫情期间首都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肉案子”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供应不断。
作为全国最大的禽肉和乳制品生产企业之一,新希望集团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和产品特点,全面启动新冠疫情防控专项措施。旗下的六和联合山东健康肉产业联合会部分会员单位,推出“千店直供惠万家”健康肉到家行动;新希望乳业制定调整生产经营销售预案,确保鲜奶及乳制品供应,通过内部库存调剂、备用供应商启动、原辅料替换等方式确保原辅料、包材供应。在生鲜运输方面,新希望旗下的鲜小厨将优质生鲜直达社区,惠及12000多个家庭,鲜生活冷链保供覆盖近300个城市。
电商平台助农“保供”
疫情期间,“宅”经济成为主流,电商平台充分凸显出了在信息统筹和交易撮合上的优势,及时准确地连接供需两端,有力保障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的有效供给。
酥梨是安徽省砀山县的特产。疫情爆发后,交通封锁,物流堵塞,淘宝网的爱心助农平台帮助心急如焚的果农们找到了优质商家,第一时间对接销售资源,以最快的速度“抢救”特产酥梨。经过多方努力,砀山梨迅速成了“爆款”水果,仅一家店铺就销售了60万斤,还收获了一大批回头客“铁粉”。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类似的助农行动每天都在开展。为了打通物流通道、降低流通成本,苏宁易购出台十八条助农举措,开通绿色通道,帮农民开网店、直播带货促销、产地直营,在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同时盘活了市场供应。截至目前,苏宁通过各渠道已助力江苏盐城销售滞销蔬菜18万斤,销售江西遂川县冬笋110万斤,湖南湘西脐橙100万斤,甘肃静宁苹果10万斤,四川攀枝花西红柿500万斤,云南土豆300万斤等。
自2月3日起,拼多多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中小规模的农产品专项活动。企业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协调,对此类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同时统筹物流资源,确保运输顺利。在拼多多“抗疫农货”专区上线首日,农产品订单量就突破了600万单。目前,该专区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包括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商品囊括脐橙、苹果、草莓等各类水果和主要生鲜食材。此外,拼多多还设置了5亿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以及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以帮助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
“全民卖菜”稳供应
春节期间历来是餐饮消费的旺季,然s而疫情来袭,老百姓们足不出户,如何解决大量囤积的食材成为了餐饮店老板们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全民卖菜”的风潮逐渐兴起,大到全国连锁的知名饭庄,小到社区的小便利店,餐饮企业们通过社区卖菜、半成品销售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既解决了食材库存,又便利了消费者,可谓一举两得。
知名餐饮品牌云海肴就在物流配送上动起了脑筋。云海肴品牌价值成长中心总监陈娜向媒体介绍,目前以门店三公里为半径覆盖范围建立了社群服务站,利用云海肴的供应链和物流,帮助三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居民采购原材料和半成品,提供社区团购和上门服务。据了解,云海肴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00个社群站。
为了方便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买到菜,新发地百舸湾公司开展蔬菜直通车送菜进社区。记者在管庄京通苑小区的蔬菜直通车价格牌上看到,一共有11种蔬菜“限价”出售,价格均比前一日北京价格监测中心的价格便宜了15%-78%不等。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蔬菜直通车进社区保供,主要是为了解决临时供应“空缺”。目前每天平均出车80辆,截至2月底共服务北京社区230个,日均销售蔬果约16万吨,疫情期间共销售蔬果48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居民们的食品供应。
“跨界”造口罩
疫情发生以来,口罩、医用防护服严重紧缺,保障防疫物资成为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在一个多月的事件内,得益于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诸多领域企业通过简化高效的审批流程得到相关行政许可,紧急“跨界”转产口罩、防护服等物资,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另一种速度。
2月初,“三保”企业之一的红豆集团即转产防疫物资,仅用短短5天时间就建成两条口罩生产线。2 月 11 日,红豆集团首批 10 万只日常防护型口罩顺利下线,截至3月2日,共发出了200万只口罩。此外,在获批量产后,红豆还确保了日产医用防护服5000件。
作为大型医用敷料市场企业,稳健医疗自1月初起加班生产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防护服,成为本次湖北疫情的重要物资供应商。在一个月内,稳健医疗向社会供应了1.09亿只口罩、11.47万件防护服,并将春节期间生产的口罩90%都供应给了医院。在全国口罩的日产量仅为800万只左右的时候,稳健医疗平均每天生产286万只口罩,作出了全国供应量三分之一的贡献。
在医疗企业和服装企业之外,能源企业也纷纷加入了“跨界造口罩”的大军中来。中石化、中石油作为聚丙烯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也开始全力进入下游市场,建成医用口罩生产线,以保障口罩供应。据媒体报道,预计在3月,两家公司都将实现口罩日产能百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