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以湛江湾为龙头”——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描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中。一个被认为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环评却如此马虎,从起草到由项目代建单位发布,几个单位经手,却没有人看出如此明显的错误。

目前,这份报告书被指涉嫌抄袭湛江湾航道疏浚项目环评报告,已终止公示,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和报告书的编制人员被约谈。

然而这种情形并非少见。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了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环评文件复核工作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此次复核共涉及25个省(区、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的335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复核和必要的现场检查发现,共有15份报告书(表)存在环境要素或者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降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或者标准、遗漏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不全、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来源不符合相关规定以及未按相关规定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等质量问题。

环评报告粗制滥造禁而不绝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此前生态环境部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曾多次曝光和查处环评报告弄虚作假等问题。一些地方的环评报告成为摆设,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环境影响和污染状况,甚至沦为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环境违法的“白手套”。虽然经历一轮又一轮雷厉风行的查处,但这类积弊仍未根治。

面对这种情形,生态环境部日前再次强调,坚决遏制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等行为。根据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此次被通报的相关10家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19名编制人员被通报批评和失信记分,相关的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也一并予以通报。

2019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共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信用管理措施。其中,2家编制单位列入环境影响评价失信“黑名单”,1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3家编制单位和1名编制人员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20家单位和28名编制人员分别失信记分5分。

针对环评文件质量所暴露问题,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类别、重点信用管理对象的抽查复核比例和抽取频次,对复核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坚决遏制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等行为。复核中逐步推广使用大数据比对、查重手段,逐步实现对经审批的环评文件全覆盖式动态智能化复核。强化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环评文件编制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中的联动机制,加快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信用管理机制,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曹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