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22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美国彭博社共同举办的创新经济论坛召开。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我聆听了很多智者的思想,还主持了其中一个分论坛。按理说,皆大欢喜。但一个意外竟发生了:11月22日上午,我在去卫生间时,摔了一跤,脚崴后骨折了。

怀柔医院拍的CT片子显示,我的右脚第五跖骨骨裂,医院建议先简单打一下石膏再回到市内医院治疗。这是常规治疗方法,也是最稳妥的治疗方法。

但当时我做了一个在事后看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不打石膏,直接到北京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治疗,然后找我认识的中医“高手”,进行后续治疗。

在丰盛医院,综合科主任王红杰大夫先给我伤脚抹上中药药糊,用草纸板做成一个小夹板裹住受伤部位,然后再用绷带一层层地缠好。王大夫告诉我,草纸板虽然简陋,但通气功能好,不捂脚,中医骨科一直用它作夹板。三天之后再来换药,重新包裹,大约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去掉夹板了。

我后来了解到,对受伤部位的初步处理,中医骨科与西医骨科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中医局部打夹板,只涉及必须保护的部位,不影响整条腿的活动。加上中药药糊止痛消肿,当天晚上没有发生剧烈疼痛,第二天已经没有了痛感。假设是打上石膏,一个月内我就不可能下地,拆石膏后脚部、腿部肌肉肯定萎缩,还得进行康复锻炼。当然,如果是骨头断了或者粉碎性骨折,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遗憾的是,当时我对中药药糊严重过敏,脚部起满了厚厚的疹子。于是,我又向北京张秋成中医研究院院长张秋成大夫求治。

第一次治疗,是2019年11月28日上午,经过3小时治疗,我站起来了。第二天上午是第二次治疗,我可以下地了。11月30日,第三次治疗后,我可以迈步了。12月1日,第四次治疗后,我可以扔掉拐棍了。12月2日第五次治疗后,我可以慢慢地走路了。5天时间,每天上午3-4小时的捏、揉、按、压、推、拉、摇、托等,不仅基本治愈了我的脚伤,还对身体进行了一次大修。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伤筋动骨一百天”,缩短为11月22日到12月2日,1/10的时间,就可以站起来慢慢走路,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怎敢相信?中国中医药的宝库还有多少没有被我们认识,还有多少名医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张秋成大夫是民间的高手,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悟道、创造,把《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中医整体施治和经络理论、道家阴阳平衡理论等结合起来,结合几十年治病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医筋骨推拿手法。“凡病不论病名,均以此手法进行诊断治疗,使疾病化解于手掌之间。”

张大夫治疗我的脚伤,奇特之处在于始终不碰脚。等到调整基本结束,彻底消肿化瘀后,他才将功夫放在脚上,校正脚的各个部位,从脚腕、脚底到脚趾,并修复皮肤和神经,使整个脚掌可以着地,连脚上涂药过敏留下的斑痕都变成了正常肤色,而脚伤也随之痊愈。张大夫告诉我,治疗完成后,我就可以下地行走了,以后只要不负重,不远走,不再次受伤,有个把月就可完全恢复。我大致一算,前后共节约2/3的修养时间,真是个奇迹!

我体验张大夫治病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没有痛感,大夫没有大动作,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系统梳理,整体调整。一次调整几小时不停手,而他竟然一点都不感觉累,其耐力、精神和技艺令人赞叹。大体总结一下,此次治疗主要有五步。

第一步,观病断症。两种方法,一种是“三骨”判断,看你的锁骨、肋骨和髋骨部位是否有移位、松动等问题;一种是运动观病,围绕身体的“一纵三横”查比例是否合理,方向是否正确,做出病灶的判断。“一纵”为脊柱,“三横”为根(肩部和髋部)、轴(肘部和膝部)、梢(腕部和踝部)。

第二步,归去来兮,归位。骨复位,筋入槽。张大夫告诉我,你这一摔,实际上是“根动”引起“牵动”,看起来是脚伤,但是全身各个部位都受到震动和影响,如果一开始就脚治脚,不仅不能奏效,还会延长治愈时间。

第三步,升清降浊、骨系传输。调理左边身体升清,调整右边身体降浊。通过升清降浊,以“一纵三横”为骨架进行梳理。

第四步,层层剥离,血脉传输。剥离筋肉粘连部分,调整肌群,使脱落的肌群包裹上去。舒筋通络,使血脉畅通。这一步主要采取的手法是捏和拨,促进毛细血管扩张,软化血管,活血化瘀,在骨正的同时达到筋柔。

第五步,调理皮肤,修复神经。几次深度调整,身体内部的气、水、火、湿、风中的毒邪基本“撵”出去了,于是开始修复皮肤,修复神经损坏部分。这时候的你,已经浑然不觉是在治疗骨伤,而是在听一堂具有创意的中医课程。比如,调整面部组织并不用直接动脸部,而是按照骨骼、筋脉和肌群的关联关系,在胳膊上某个部位做功夫。解决腰部的问题,需要在腿上的关联部位进行调整,等等。

这次治疗过程弥足珍贵。怀柔医院的精准确诊,丰盛骨科医院的局部打夹板和糊药的无痛感治疗,张秋成大夫的妙手仁心,构成了一个无缝链接的链条。

此次治疗做出这次“非常规选择”,并不是我有多么高明,而是我当时一个月后要赴美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如果不能迈开步,就无法成行。特别是得益于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对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深研,包括对中医中药的研究,跟踪研究过一些确有水平的中医大夫。

我真的认为,“高手在民间”,中国民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名医、名药、祖传秘方,虽然很多人至今并没有国家拨付的经费,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唯有一身独门绝技,但他们仍然在坚持,在传承,在探索。我曾经为他们鼓与呼,这是否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呢?

中国文化宝库博大精深,中医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又学习引进了西医,把最先进的诊断、治疗手段移植为患者所用。假如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结合,中西合璧,对于中国患者是多大的福祉?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