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养殖场务工还是领养肉牛,或者种植饲料卖给我们,乡亲们都能通过铁路援建的这座肉牛养殖基地赚到钱。”陕西省勉县漆树坝镇唐家坝村的养牛大户张红永这样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道。如今,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已经是勉县唐家坝村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2019年,唐家坝肉牛养殖基地共计让贫困户获得收益165588元,户均增收2332.2元。

唐家坝村位于汉中市勉县西南部巴山山区,海拔高度约950~1500米,距县城约55公里。全村面积25500亩,村内坡地、林地居多,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总耕地面积2745亩,受地形地貌制约,均无法机械化种植。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计405户,1120人。

2016年,扶贫工作队正式入驻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30户313人,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工作队请专家给贫困户传授种养殖知识,给山中的土特产在线上线下寻找销路,当年,全村脱贫3户8人。

然而,如何让贫困户们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摆脱贫困、保持小康的良性循环?如何能真正从“输血”变成“造血”?一直是萦绕在时任西安机务段驻唐家坝村第一书记杨晓明脑子里的关键问题。经过认真的调研,工作队发现村内坡地、林地居多,天然牧草丰富,加之海拔较高使得牲畜瘟疫、传染性疾病较少,适宜养殖业发展。同时,村内耕地均为水田和坡地,水稻、玉米种植占所有农作物的80%以上,充足的水稻、玉米秸秆可以给养殖场提供大部分的青饲料和干饲料,不足部分可通过发展贫困户种植高产优质牧草解决,而且村里还有个养牛能手张红永。于是,建立养牛合作社立刻被提上工作队的工作日程。

为了打消张红永的后顾之忧,工作队带着他学习养殖技术,帮忙联系牛的销路,还为合作社的建立争取到了30万元的国家扶贫资金。终于,“勉县唐家坝村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经营业务为肉牛养殖、繁育和肉产品销售等,张红永成为了唐家坝村产业脱贫带头人之一。合作社成立以后,村民可以通过认养肉牛、领养母牛或牛犊、饲料种植、土地流转、提供务工岗位等五种模式实现增收。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援建唐家坝肉牛养殖基地。杨宝森/摄

随着合作社扶贫效果的逐渐显现,扩大规模又成了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当务之急。2018年,一座总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设计肉牛存栏规模100头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援建唐家坝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完毕。同时,兽医、配种、消毒、防疫等配套设施,性控冻精、液氮罐、输精设备、新能源消毒车、铡草机、草料搅拌机、液压打包机、混合饲料机等养牛场专用设备均配备到位,为规模化的肉牛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共有26户85人脱贫。

村民在加工饲料。杨宝森/摄

基地建成一年多来,逐渐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养牛产业链实现多渠道增收。看着基地里的70多头牛,张红永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算起了一笔笔增收帐,“村里人在基地务工,根据具体工作的不同,一年可以拿到2-4万元的工资。在这里领养牛,我们按牛的增重,每斤10块钱的价格回购,在养殖期间,我们还负责牛的饲料加工,防疫等各项工作,领养户只需要出饲料和人工,每年大概养7个月,一头牛能有4000-5000元的收入。如果是种饲料的话,我们这里主要是玉米和高丹草,种植户把饲料卖给我们,每亩地比种粮食能增收600-800元。”

基地里饲养的肉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据悉,2019年,唐家坝村脱贫77户158人,并实现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27.95%下降至0.98%,高质量的完成了2019年度脱贫退出工作,今年计划脱贫10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