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品供给、畅通产品流通、增强销售能力,各环节齐头并进、各方面协同发力,就能构建起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河南的野生猕猴桃、陕西的苹果、青海的牦牛肉……近年来,越来越多优质扶贫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受到大众喜爱,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也成为不少人休闲度假时的选择。这种消费扶贫,一方面让百姓品尝到丰富多样的新鲜美味、领略自然纯朴的乡间风情,同时也是发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消费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有效举措。相关部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76152个扶贫产品,已实现销售约1027亿元。

眼下,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正在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活动以“万企参与,亿人同行”为主题,采取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相结合、集中发动与持续推动相结合等方式,拉动贫困地区扶贫产品消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可以直接促进扶贫产品销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长远看,要更加持续、稳定地激发消费扶贫活力,关键是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实践看,要持续巩固和增强消费带动脱贫增收的成效。目前,在扶贫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生产环节,要持续发挥消费扶贫效应,归根到底要看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以品质赢得市场口碑。这就需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特色农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标准化改造,引导农户在生产、加工等环节实现标准化、品质化作业,以保证产品品质稳定。如此,才能避免过去一些产品消费者体验不佳的情况,让“尝鲜”的消费者积极主动地购买产品,并带动身边更多人消费,稳定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流通环节,应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让优质农产品更快更畅通地走向市场。“六七成熟和八九成熟的水果,口感自然不同。”笔者在一些地方调查采访时,听不少农产品经营者这样说。在一些贫困地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往往存在短板,为了避免水果在漫长运输途中腐烂,只能在“半生不熟”时就采摘上市。一些地方针对这一问题建起冷链设施后,水果就能在更成熟时采摘,产品口感好了,销量也明显提升。

在销售环节,应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主动发掘市场、寻找致富机会的能力。近年来,电商和物流的发展让不少农户尝到了线上推广销售产品的甜头,但也有一些农户仍对电商缺乏了解,为此,不妨在贫困地区多开设一些乡村讲堂、交流平台等,持续引导和帮助更多农户开设网店、扩大销路。

优化产品品质、畅通产品流通、增强销售能力,扶贫农产品就能提高供给水平和竞争力,扩大需求、促进消费也会水到渠成。只要各环节齐头并进、各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就能推出更多受到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