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李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1月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居民日常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但我国新冠病例呈现“多点”“散发”态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李宁在解读中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对食品及其包装造成污染,因此对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

自7月份以来,多地陆续曝出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引发了社会持续关注。冷链物品是否传播新冠病毒,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重点环节中如何强化管理,成为疫情防控下的重点与难点。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12月24日共监测到与“冷链产品”相关的纸媒报道3.2万余篇,新闻网站文章99.8万余篇,手机APP消息53.4万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66.3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114.7万余条,博客2499篇,论坛发帖4.7万余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2020年下半年,相继曝出进口冷链物品及其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入冬以来,国内多地冷冻食品外包装上集中检出核酸阳性,引发舆论热议。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李宁表示,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运输携带并传播新冠病毒的载体,因此疫情防控要着重加强关口前移,在强化源头控制的同时,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做好“人”“物”同防。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