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全市药品统一配送中心 大医院专家社区问诊 把健康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
“着力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被写入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21年重点任务。如何推动这两大体系的建设,市人大代表们踊跃建言献策,话题聚焦将更多靠谱的健康服务直接“送”到市民家门口。
小社区也有大医生
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这是市民期盼的,也是代表们希望促成的愿望。市人大代表、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田伟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网格化、扁平化、一体化的。在医疗资源分布上,从大医院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根据城市人群的居住区域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而且要让市民在社区就能找到值得信任的医生。他建议,北京的社区医疗机构要在目前配备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专科医生进社区。
“不是简单地让大医院专家下沉到社区服务,因为这些专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要留在大医院负责治疗疑难重症。”田伟认为,应该鼓励工作十年以上,又自己有意愿分流的专科医生进社区开门诊或者开诊所。“这样既解决了社区看不到专家号的问题,也让大医院人才合理分流。”
社区看病药品配送到家
此次疫情期间,为避免医院人流聚集,防止交叉感染,北京多家医院推出了快递送药到家服务。患者在门诊看完病后,不用去药房排队等候取药,所需的药品通过快递,直接送到患者家。“这种模式可以沿用到社区和医院的紧密联动中。”田伟说,社区医疗机构受空间和医疗条件等因素限制,在备齐备足药品上存在一定困难。不妨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中心,长期服药的慢病患者在社区开药后,由这个中心将药快递到家。此举不仅方便患者,而且可以解决社区医疗机构备药不全的问题。
今年,本市还将新建改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市人大代表、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许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是百姓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我们正在推进生命全周期、全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从日常的慢病管理、健康指导,到疾病预防控制,由家庭医生对接服务社区签约家庭。”
公共应急信息实现共享
“此次疫情让更多人对疾控专业人员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田伟建议,要加强传染病防治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这项工作很辛苦,所以要在待遇上有所倾斜,让有能力的人愿意去干。”
按计划,今年本市将推动出台传染病防治条例,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设。同时研究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考虑‘平时’与‘战时’。”许建说,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要做好社区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监测,及时上报信息,发挥好“哨点”作用。
“有了专业队伍,还要形成社区、医院的联动。”田伟建议,建设全国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医护工作者、政府决策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等都通过这个平台上报信息,实现全国各地的信息共享。本报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