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加速度是怎么跑出来的?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这一年里,“嫦娥”掘月壤而返,“奋斗者”探深渊而归,“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天问”开启探火之旅,“九章”问鼎量子计算……中国科技工作者上下求索,点亮更辉煌的世界,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说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之年,也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的应急科技攻坚之年。
这一年里,中国创新跑出了加速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科技创新与人民需求息息相关,这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得尤为鲜明。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科技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疫情发生后,围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目标,科技战线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科研团队率先发现新冠病毒并明确其为本次疫情病原,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
中国5条线路并进,争分夺秒研发新冠疫苗,目前已有4款疫苗在国内附条件上市,彰显了科技抗疫的速度;
5G网络助力远程医疗,AI读片进行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厘米级精度飞行的无人机紧急送药,大数据算法帮助发现潜在感染者……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
科技创新,救疫情之急,也救民生之穷。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今,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曾说:“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民为本,让中国创新跑出了加速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榜单中排在131个经济体中的第14位。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认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是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11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9月竣工并进入调试观测,“中国天眼”凝聚了中国科学家们探索宇宙起源、天地起源和生命起源的高远志向。
2020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的收官之战,打破了美国定位系统GPS的垄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最终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不止“北斗”和“天眼”,当前,“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已公开亮相,“天问一号”也已进入火星停泊轨道……中国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不畏竞争,总是致力于摘下世界最高水准的“科技之星”。
登高致远,让中国创新跑出了加速度。
芳草行无尽,清源去不穷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接下来,我国还将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体制改革是溯本清源之举。
2020年中国科技系统加大了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推进了科技评价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系列“组合拳”。
持续优化的科研环境、不断厚植的创新沃土,有益于加快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接下来,我国还将继续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科技创新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源。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在逆境中表现更为突出。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然要求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溯源清流,让中国创新跑出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