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造车?莫让“芯荒”再现
伴随着小米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造车传闻或辟谣或发酵,近年来热度不减的“造车江湖”,终于集齐了互联网行业的各位大佬。
从确认的报道来看,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均选择与传统汽车企业合作,依托自身优势,在车载智能互联网系统等相关领域提供支持。而早就放弃了“吃喝娱乐”并已露疲态的百度,长时间花重金投身于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此时若不选择“亲身下场”造车,仿佛还说不过去了。对于小米而言,“攒手机和攒汽车”看似逻辑差不多,但后者供应链成熟度和集中度更高,市场竞争白热化更不同于智能手机初期,网友戏称的“1999汽车”,终究是句玩笑罢了。
靠着“讲故事”和“PPT造车”,2019年之前,汽车市场迎来了第一波新势力。但很快,竞争激烈的乘用车市场以及汽车工业本身研发投入大、制造周期长、产业链整合难度大的特点,让没有造车真本事的“大忽悠们”黯然退出。随着众多“中看不中用”的新势力汽车品牌逐渐消失,行业开始步入正轨。
如果说依靠补贴和资本的双重刺激,激起众多造车新势力入局是智能汽车发展的“野蛮时代”,那么当互联网企业涉足后,面对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双重竞争,国产智能汽车市场如何突出重围,将面临全新意义上的机遇与挑战。
车,既可以是大数据的集成终端,又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业务上的有效衔接,技术上的驾轻就熟,对于跨界合作再合适不过。而在多年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培育之后,新能源汽车逐渐被市场接受,尤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里程焦虑”之后,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市场前景更值得期待。
市场广阔不代表可以坐收渔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全球多地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都对汽车芯片市场产生影响,产量短缺以至市场供不应求,智能汽车领域若想长期发展,同样面临个别技术上“卡脖子”的风险。
互联网企业皆有强大的资本可以借力,自身亦在互联网消费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并成为各自领域翘楚。如今,以自身优势领域介入汽车研发、制造环节,以多种方式参与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产业,不仅可以持续提升自身价值,更有助于我国汽车工业水平和汽车消费水平的提升。
全球汽车“缺芯”背景下,我国《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及时出台,将促进汽车企业与半导体企业的沟通对接。对于仍处于起步期的国产智能汽车而言,互联网企业的介入应注重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莫让“芯荒”出现在汽车领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