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太忙了!”穿行在陕西思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流水线间,公司副总经理张莉莎用一组最新数据解释了她和工人们的紧张忙碌:今年前2月出口液晶显示器13000台,销售额逾2000万元,均同比增长30%,同时国外订单已排到5月份了。

据统计,今年前2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549列,是去年同期的1.5倍,运送货物总重量约39.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5倍。“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便利的运输条件,西安港在全国首推的‘中欧班列延误险’,我们不仅稳住了韩国、中亚等传统市场,还开拓了日本、欧美等新市场。”张莉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为推动“长安号”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提升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物流干支通道能力,近年来,以打造“一带一路”最大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地为目标,西安国际港务区和铁路、海关等部门协力创新,通过“线上订仓平台”“舱单归并”“中欧班列延误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国首个铁路自动化无人码头已经建成,“长安号”单一窗口订舱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等中欧班列信息平台均已上线运行,一站式在线服务能力居全国前列。

创新优化区域协调新布局是西安外贸主动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从西安驶出,直达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长安号”15条干线,已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西安国际港务区开行了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常西欧等12条集结线路,实现了西安港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货源地的互联互通,不仅为各地打开了走向世界的贸易新通道,也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陕西开放布局、共享门户枢纽红利增添了新动力。

由单一的运输服务模式向物流和贸易并重转型,是西安丰富、优化外贸结构的新变化。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中欧货运班列“长安号”,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5万吨的粮库和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在当地种植、加工再通过物流运输,形成了全产业链效应。“今年我们计划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建设一条10万吨饲料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爱菊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说。

奔跑的“长安号”通过“通道+口岸+电商+产业”的发展模式,打开了开放通道,全网物流体系把西安从内陆腹地推到了开放前沿,为西安带来了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聚集,产业的聚集又为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运营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据统计,2020年,“长安号”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货源在西安集散分拨,发送的省外货物超过一半,进口货物70%以上由西安分拨至全国。截至目前,京东全球购、沃尔沃整车进口、奥迪整车进口项目落户西安港。西安港现已聚集外贸类企业360余家、物流企业300余家,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企业加速聚集,累计引进电商企业超过1200家。

借助“长安号”的大开放通道能力,西安正加速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数据显示,今年前2月西安市进出口总值5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

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介绍,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溢出效应逐渐凸显,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中铁等一批优秀企业竞相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万亿元级商贸物流大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西安市将推动港贸、港产、港城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实现建成投用10个海外分服务基地、集装箱年吞吐量破100万标箱、货运量超500万吨的预期目标。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汪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