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难题,海南推进全岛禁限塑
海南在开展禁限塑工作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替代品价格高企、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泛滥、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企业开工率不足、网购等禁限塑难点领域管控难度大等。为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和探寻解决方案,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禁塑办相关负责人公磊。
中国环境报:目前,海南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产能如何?行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公磊:海南通过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和引进省外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企业相结合,已形成15家全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8家已投产、3家在建、4家待批)。全省11家生产企业已形成膜袋年产能约3.94万吨、餐饮具年产能约1.51万吨、改性料年产能约4万吨。相比去年,膜袋产能增加0.26万吨,餐饮具产能增加0.65万吨。
此外,海南依托洋浦石化基地,打造全省全生物降解塑料全产业链,目前已培育中下游企业12家、上游企业3家。
禁限塑政策实施初期,海南省内禁塑替代品需求旺盛,替代品生产企业加班加点仍供不应求。禁限塑政策实施一个月后,由于入海通道监管不到位,网上销售问题突出,大量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市场上泛滥,由于其价格相对低廉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导致替代品生产企业订单不足,开工率下降到不足20%。为此,海南省禁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禁塑工作突出问题整治方案》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不利局面。
中国环境报:为降低替代品价格,海南提出优化扶持政策,从产业链向供应链延伸。这怎么理解?
公磊:从全社会整体效益看,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是用价格较高的产品替代价格较低的产品,社会整体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为了降低全社会的禁限塑成本,就要通过建设全产业链,克服产业不配套、不完整以及流通环节成本高等因素造成的终端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不利条件。海南省已出台《海南省加快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产业扶持政策,以促进生物降解产业链建设。
供应链主要是指流通领域。海南禁塑后,原有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环节构成的供应链还未消失,新的禁限塑替代品的供应链尚未健全,没有完成禁限塑替代品供应链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供应链。其根本原因是市场供需关系没有形成。这主要是由于需求端乏力。通过监督执法,商场、超市、餐饮外卖、社区电商等价格相对不敏感的领域基本落实了禁限塑政策,也形成了一定的替代品需求。而农贸市场、小摊贩、乡镇农村等价格敏感领域,很多仍在使用传统一次性塑料制品,没有形成稳定的替代品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海南省禁塑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采取价格补贴的方式,拉低农贸市场等领域替代品塑料袋价格;另一方面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等措施,促进农贸市场等形成替代品需求,早日建立起替代品供应链。
中国环境报:目前在降低替代品成本方面有哪些可取的做法?
公磊:降低替代品成本的根本出路就是建设全产业链,通过省内供应实现上游原料自给,降低原料和终端产品价格。目前,海南省最早可能建成的上游原料项目预计2022年7月建成,届时将使全省生物降解原材料价格较目前降低一个档次。在原材料实现自给前,加工、流通环节的改良对降低产品价格的作用有限。在当前全国替代品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要依靠政府对农贸市场等价格敏感领域进行价格补贴。
中国环境报:针对目前网购中塑料制品的使用,海南商务部门提出的举措多是倡议、提示等,有一定强制性的措施是确保平台自营产品使用的包装箱和塑料袋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对非自营商家的管控有限。对网购平台的管控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
公磊:塑料包装材料目前尚未纳入禁止使用领域,是下一阶段海南的禁限塑对象之一。网购平台禁限塑面临的问题分属3个方面:一是网上跨地域销售,二是电商平台社区业务,三是社交电商。
对于网上跨地域销售中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目前的确缺少管控手段,主要是因为邮政法保护公民通信自由,同时没有有效手段检查包裹内是否含有不可降解塑料产品。因此,网上销售问题成为前期流通领域禁限塑工作的痛点。目前要求电商平台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停止对收货地为海南的禁塑名录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制品交易提供支持;二是在交易中确定收货地址环节或其他环节中,向交易双方提示海南禁限塑政策信息;三是向塑料袋、塑料餐具销售方提供海南禁限塑政策信息。
对于电商平台社区业务,由于其是属地化经营,属于市场监督部门的管控范围。近期,海南省商务厅已向多家电商平台提出禁限塑要求,并得到电商企业的积极响应。电商平台社区业务中对塑料制品的使用,后期可以加强市场监管。
社交电商禁限塑更加依靠互联网企业的配合,需要社交平台企业采取技术手段进行治理,难度更大。
总体而言,网上禁限塑需要全国统筹。海南将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反馈信息,争取进一步推进网络空间禁限塑。记者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