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拉开序幕 快递物流备战消费旺季大考
今年的“双11”电商购物节来得更早一些。10月20日20时,天猫、京东同时开启“双11”预售,这意味“双11”电商购物节正式拉开序幕。同时,为包裹快递保驾护航的邮政快递业也将正式进入旺季。根据国家邮政局通报,2021年快递业务旺季自11月初至2022年春节前夕,共92天。
“快递业务旺季是电商集中促销、消费者广泛参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关键时期。”国家邮政局副局长陈凯表示,近年来,邮政快递业在促进流通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畅通经济循环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做好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是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全行业发展态势的重要体现。
流通能力全面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快递物流行业服务民生作用更加凸显,消费者对快递的时效性、服务体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分钟级送达的物流服务渐成电商大促的标配。
“从10月20日预售活动开始,预售订单商品已陆续到达站点,待31日20时客户付完尾款后,我们就可以立刻派送,让客户体验到分钟级收货。”京东物流北京小康营业部快递员徐冬冬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他每天派件量在200单左右,大促期间预计会超过300单。
京东物流快递终端运营部负责人邓宏武介绍,今年“双11”期间,京东物流通过系统算法、供应链计划与多层级的库存前置,在预售前置领域持续加码。预计11月1日当天,全国30个省份、超200个城市的消费者,只要在京东平台购买预售商品,都有机会体验到分钟级收货。
面对即将到来的旺季,中通浙江省义乌市新科网点负责人何航滨很淡定。他所在的网点是典型的“产粮区”:发件多、派件少。预计11月1日到3日网点将迎来收件高峰,“双11”当天的订单量有望超百万单。
“数据虽然很大,但我们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何航滨告诉记者,为应对“双11”收件高峰,网点的场地、车辆、自动化分拣设备均已全面升级,除了70多名固定收件员,20多名临时工也已做好准备。
“近年来,我国电商物流不断加密末端服务网络,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协同发展不断加深,进一步激发了服务消费和民生市场的潜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首席分析师李政波说。
农产品销售添动力
“双11”电商购物节期间,也是诸多特色农产品上市旺季。
“为了方便水果转运,降低水果包裹破损率,今年9月份我们将转运中心搬迁到了周至县。”中通快递陕西省武功转运中心负责人田锁告诉记者,周至县是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2016年网点在离周至县14公里的武功县设立了转运中心,今年为了实现从产地直发,网点直接在周至县租下8000平方米的库房作为水果转运仓,“现在猕猴桃每天的发货量有15万单,苹果也超过2万单。”
得益于农村快递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额不断提升。今年前8个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673.2亿件。其中,农村地区收投快件量超过280亿件,带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销售超过1.4万亿元。
“邮政快递已成为日常生产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关键产业,成为刺激消费与畅通经济的中枢性产业。”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说。
伴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和农村市场潜力的激活,主要快递品牌不断从“下乡”向“进村”迈进。目前,农村乡镇邮政局所已实现全覆盖,建制村实现100%直接通邮;98%的乡镇有快递网点,一半以上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到村。
“邮政、快递企业网络覆盖广、末端服务深的优势,将为农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注入新动能,特别是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表示,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鼓励各类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在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安全责任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
紧盯市场广阔前景
当前,快递年业务量以每年递增100亿件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邮政局预测,2021年快递年业务量将超950亿件。
近日印发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6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7万亿元,相关从业人数达7000万。
电商物流衔接生产、流通和消费,是服务新经济的“新基建”。一方面,电商物流立足国内大市场建设,推动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提升供需适配性,推动形成内外双向、产业链供应链相融合的物流新格局;另一方面,依托强大服务网络,电商物流将连接全球生产者、消费者,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李政波表示,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电商物流将更加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未来将成为数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将给电商物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李政波坦言,但同质化竞争、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快递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赵国君看来,未来快递行业要杜绝低端同质化恶性竞争,要在细分市场,特别是生产领域的细分市场中加大研发与投入,使自身能更好地服务高端智造产业、新兴产业、新型高端消费场景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