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只见家家户户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活动广场上热闹的腰鼓声,将小山村烘托出浓浓年味。柏油路、小青瓦、转角楼、白粉墙、雕花窗……在蒙蒙烟雨中,一切显得那么恬静、柔美。

花茂曾名“荒茅”,荒田遍地,茅草丛生,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当地通过开发陶艺制作、古法造纸等10多个体验项目,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村容村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在雅致的花茂人家小院,记者见到热衷挖掘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张胜迪。构树皮造纸是当地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濒临失传。2016年7月,张胜迪在花茂村租了几栋民房,寻访熟悉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复活传统工艺,尝试添加新元素。“公司前期已投入70余万元,现有从业人员5人。”张胜迪告诉记者,目前,镇、村两级正在帮助他规划建设原料基地、生产区和体验区,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万元,解决就业50人以上。

“乡愁文化是人们对原生态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向往,更是对健康的追求。要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游玩之后能记住一些东西。”张胜迪说。

“以前哪里有柏油路啊!都是泥巴路,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身泥。烧制的陶罐都要靠人肩扛背驮运到山外去卖。”在花茂村陶艺馆,馆长母先才感慨道。

今年49岁的母先才13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土陶制作技艺,经年累月练就了一身好手艺,在当地土陶业界小有名气。以前母先才制作水缸、盐罐、酒瓶等土陶,月收入才4000多元。最辛苦的是烧制。烧一窑,要干柴20吨,五六人三天三夜不能休息,所有人浑身上下都是漆黑的烟灰。污染严重不说,残次率高达20%。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母先才将土陶加工作坊从40平方米扩大到400平方米,添置了电窑、电动陶轮,准备大干一场。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游客在馆里排起长队。大人收费20元,小朋友收费10元,一天能收入几千元,顶得上他过去一个月的收入。用电窑烧陶,不仅环保、省力,而且良品率高达99%。现在,母先才年收入达30万元。原计划需要20年才能还清的80万元负债,两年就还清了。

如今,花茂村群众利用闲置房屋开办乡村旅馆7家、农家乐12家、土特产品店8家,真正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带动贫困户从事旅游服务业64人,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荒茅田变成了美家园,贫困村变成了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