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丽爽

从选址到投产,只用了5天时间,海淀建起口罩生产线。截至3月11日,日产量已达到40万到50万只,而且还在稳定增长。 疫情暴发后,海淀325万人口,口罩需求量巨大。但海淀区28万家企业,没有一家是生产口罩的。特殊时期,要实现自主可控,只有自产一条路。

生产口罩,要有设备、车间、原材料,一样一样找。

得知海淀区要建口罩生产线,驻区民营企业车客家园自告奋勇。“我们是做农产品线上销售的,长期在农村跑,在京津冀地区资源比较多。”车客家园联合创始人冀永强说。经过艰苦谈判,他帮着政府从北京周边地区采购了6台八成新的二手生产线。

生产车间也在准备中。2月2日,总部设在海淀区的纳通科技集团接到海淀区政府通知,希望使用他们10万级的洁净车间。“政府有需要,我们必须全力配合。”纳通科技集团董事长赵毅武表示。

纳通没有生产口罩的经验,组装、调试,边学习边实践。因为复工人手有限,仅有的三位技师,最长连续36个小时赶工。

生产口罩需要熔喷布,经过市政府协调联系,市经信委、中石化两条线都协助供应。设备运输有困难,区属国企海淀置业助力,交通支队等协调;部分熔喷布要从河南进京,超市发出车出人去拉;工人复产需要住处,属地的苏家坨镇、西北旺镇予以配合……

2月7日凌晨,纳通的第一个口罩顺利下线!陆续,又有新设备调试投产。从2月7日截至3月11日,纳通口罩总产量达到600多万只,这些口罩每天通过海淀区物资保障机制,陆续投入到海淀全区复工复产、城市运行、社区防控以及群众生活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