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应 稳民生 超1.5万家企业践行“三保”聚力抗“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8日讯 “启动‘三保’行动,目的就是要动员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动员市场主体和企业的力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共同保障防疫用品供应,共同保障基本民生。” 在2月25日国务院举办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唐军回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作出如上表示。
自市场监管总局1月29日启动“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简称“三保”)系列行动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各级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响应者甚众。记者了解到,截至截至3月17日20时,已有涉及到百姓衣、食、住、行各领域的15535家企业正式参与其中,尤其是电商平台、商场超市、连锁便利店等龙头企业旗下的门店达30多万户,参与的企业遍及大中小城市和农村。
“三保”企业覆盖全国 食品企业占比重高
从地区分布上看,参与“三保”行动的企业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东部地区参与度较高。其中,企业数量排前五位的地方分别为:吉林、山东、广东、河南和北京。从行业分布上看,参与“三保”行动的企业覆盖了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住宿、医疗器械、药品、材料等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是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019年发布的零售企业排行前30名、食品企业排行前40名均参与“三保”行动,可口可乐、雀巢、亨氏、达能、沃尔玛、辉瑞、拜耳、3M、葛兰素史克等世界500强公司也加入承诺行列。这些企业在“三保”行动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带动全行业积极推进复工复产,有序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稳定。
疫情期间,民众大多“宅”在家中,保障食品供应变得至关重要。“三保”企业所在行业以制造业为主,整体占比41%,其中近一半为食品企业,包括中粮集团、首农集团、新希望、中国盐业集团、伊利、蒙牛等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均参与其中,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北京市蛋品加工销售行业协会等多个食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也纷纷提出倡议,携手各自成员单位积极参与。
随着“三保”行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不少边远地区基层的中、小、微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行动中来。比如贵州的春花副食店、思味特蛋糕房,每家小店都只有两名员工,1家门店。由大带小,由点及面,“三保”行动在食品行业中蔚然成风,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数据显示,参与“三保”行动的企业数量位居第二的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比30%。物美、沃尔玛、麦德龙、华联、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美团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电商平台、商场超市、连锁便利店等流通零售业龙头企业已全部参与“三保”承诺,旗下各类门店总数超过30万家,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乡镇社区。
复工复产保供应 “八仙过海”显神通
自“三保”行动开展以来,参与承诺的企业普遍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担当和强大的市场创造力,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业务模式,加速恢复并提升产能,在推进复工复产、维护价格稳定、盘活市场供应、保障质量安全、促进人员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消费者对“三保”行动给予积极评价,据有关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000多名消费者在总分10分的满意度调查中普遍评分在8分以上。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陆续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之下,广大“三保”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诸多困难,抓紧推进复产复工复业。据记者了解到,截至2月底,在参与“三保”行动的企业中,超市行业基本全部复业,食品行业复工复产则超过了70%。
疫情当前,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能否扶稳,不仅关系民生,更连着民心。虽然在疫情期间各行业供应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多数企业都面临成本增加、经营下降等困境,然而,为了保障社会稳定,保护广大群众利益,不少参加“三保”的企业通过开设基金填补差价来控制成本、“自制周转箱”解决流通不足的难题、主动出击平抑商品价格的方式,来维护价格的稳定。
同时,秉着“质量安全不可掉线”的理念,广大企业在生产、流通、销售端均加强防控,确保消费者买得安心。乳制品企业第一时间对牧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启动终端产品临期调返货信息预警,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电商平台推出“无接触配送”和“外卖安心卡”,保障用户和骑手在送餐环节的安全;商场、超市不断加大安全防护,保障消费者们到店购物“零感染”。种种措施,营造出了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
“宅”家期间,消费不能断。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充分突显出了连接供需两端的优势,不断加强信息统筹和交易撮合,开展助农行动,让特产走出山、送到家。为确保米面粮油等民生商品供应、锁定货源,物美等商超提前向农户支付货款,全力保障市场需求。餐饮企业变身“卖菜货郎”,在解决了食材库存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就近购买食品需求。此外,更有企业“华丽转身”玩“跨界”,紧急转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展现出“中国速度”。
作为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成为疫情中安稳民心的重中之重。美团、阿里巴巴等首批加入“三保”的企业别出心裁地开创了“共享员工”的创新理念,通过和餐饮企业合作的方式解决人力缺口,既高效又节省招工成本,一站式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给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带来了崭新的生机。
化身纾困“及时雨” 打出政策“组合拳”
在政府的指导帮扶下,“三保”行动平台也成为了广大企业纾困解难的“及时雨”。自行动开展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公告价格执法的指导意见,对哄抬价格行为的定性进行规范,纠正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做法等一系列“组合拳”,认真倾听企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在“三保”行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获得了外媒的关注。《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政府通过禁止囤积居奇和牟取暴利等方式,“基本上成功保证了商店的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供应充足,即便在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也是如此。”文章还提到,不少中国企业主动调整运输路线、增加工人工资、下线违规商家,来有效地稳定价格、保障市场供应。
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特事特办,进一步落实《支持复工复产十条》《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便捷行政审批程序,减免技术服务收费,切实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本减负,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疫情防控能力的培训指导,广泛宣传《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更多服务,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三保”行动再次证明,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力量,擅长在全产业链上高效配置资源。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市场监管部门将更加注重为市场主体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加强指导,深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市场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