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中国支援多国抗疫

截至5月31日,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物资援助,向27国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中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包括个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物资。同时,中国还为世界各国在华商业采购尽可能地提供便利,3月1日至5月31日,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

本报北京6月7日电(记者熊建)今天上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有关内容,回答记者提问。

疫苗研制:若可应用,就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疫情发生以来,各国十分关注疫苗问题。白皮书里包括了科技支撑抗疫的相关内容,例如药物、疫苗等科研如何和临床一线治疗实践相结合,以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撑抗疫等。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从科学研究上讲,疫苗研制一般要经过病毒分离、实验室疫苗构建、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研究,然后才是规模化生产,最后要经药监部门注册批准才能上市应用。中国按照5条技术路线部署疫苗研发,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在疫苗研制过程中和今后的临床试验应用,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国际合作。下一步,中国疫苗如果完成了研制和临床试验后,可以达到应用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公卫体系:完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功能定位

防疫斗争实践证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短板。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条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

二是完善功能定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进一步加强对急性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定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解决科研研发、实验室检测、业务指导和病原学分析等“一锤定音”的能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区域防控工作的指导、监督、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对地区性传染病疾病谱的日常监管和监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医疗机构要夯实基础,加强社区的管理和防控,在基层筑牢防病基础。

三是要创新医防结合机制,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在机制上打通,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四是优化监测体系,强化预警能力。“四早”核心是早发现,对于重大传染病控制早发现是关键,所以在预警上,除了在2003年非典以后建立的网络疫情直报系统,现在还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报告。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两个系统,比如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医务人员报告系统、科研发现报告的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建立智慧化的预警多元触发机制等。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员活力,着重培养病原学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形势研判和分析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使得对重大传染病日常监测、应急预警、现场调查、形势研判以及流调过程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疗救治:新冠肺炎治愈率超过了病毒性肺炎

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艰苦卓绝努力,全国新冠肺炎治愈率达到94.3%,超过了病毒性肺炎的平均治愈率。马晓伟表示,主要做法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控制传染源、降低感染率。修订了六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对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实行严格的隔离和管控,做到“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应隔尽隔”。在中央工作组指导下,武汉市两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社区拉网的排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按照这样的标准实现了病例存量清零,把在社区和社会上流动的病人和传染源完全清点清楚,并且收治控制。

二是加快检测。下放检测传染病权限,从完全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下放到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扩大实验室,培养人员,同时发挥第三方作用来加强检测工作,使武汉的检测周期从2天缩短到4—6小时,从每天只能检测300人份提升到5万人份,构建起了“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12小时内完成检测信息反馈,24小时内完成流调”闭环系统。疫情初期,确诊一个病人平均间隔时间是15.4天,到中期以后确诊一个病人缩短到3天。

三是千方百计保障医疗服务供给,提高收治率。全国指定了2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和重症治疗医院,同时又有1万余家发热门诊。在武汉,建立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梯次布局的应急救治网络。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改造同济、协和、湖北省人民医院等综合性医院,使定点医院从35家增加到86家。同时,建设了方舱医院,使得在社区排查出来的病人能够有床收治。

四是增用一批隔离点。把630多所宾馆、学校、培训中心和医疗机构改造成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房间,有效采取了隔离措施。

五是全力以赴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工作者,1.9万名重症医务人员赶赴湖北和武汉进行治疗。由国家队接管所有重症患者,整建制接手重症病房,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循环内科和感染科的医生担任主力,大批重症医学的护士前往武汉,一个重症患者3个护士进行看管。同时在方舱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阻止轻症病人转为重症。

国际关系:对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暂停债务偿还

对于“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因为疫情受到消极影响”这种说法,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不认同,因为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事实是,经过这场疫情,中国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关系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改善,朋友更“铁”了,朋友圈更大了。

白皮书里专门提到,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以及3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向中国领导人来函、致电、发表声明,以多种方式表示慰问和支持。有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提供捐赠。

马朝旭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疫情形势,中国感同身受,投桃报李,尽己所能向各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向世卫组织分两批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向疫苗免疫联盟等国际组织提供捐赠,还帮助世卫组织“团结应对基金”启动在中国的筹资。关于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在中国建设正在商谈和加紧筹建之中。中国积极参与并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已经宣布向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暂停债务偿还。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正在加紧建立。

病毒溯源: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关于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王志刚表示,明确病毒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传播发展轨迹,这是全球科技界的责任,也是疫情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溯源研究,力争还原疫情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过程,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王志刚指出,病毒溯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科学地应对人类共同威胁——新冠病毒。一方面,怎么样能够防止同类疫情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发生了如何应对。只有把溯源这项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才能使疫苗研发、药物筛选、新药研制以及检测试剂的科研工作,能够随着病毒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

中国媒体:专业素养、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令人尊敬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表示,中国媒体人士在抗疫报道中表现的专业素养、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是令人尊敬的,中国媒体关于抗疫的报道是实事求是、真实客观的,指责中国媒体进行所谓的“虚假宣传”是罔顾事实,完全站不住脚的。

徐麟表示,当前疫情还在全球传播蔓延,世界正处在艰难时刻。这就更需要全球团结合作、共同抗疫,而不是“甩锅”推责,搞污名化、政治化。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虚假信息也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人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真实、全面、客观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力量和信心。媒体应该展现这种责任和担当,及时传播全球团结抗疫的努力和成效,积极交流各国防疫抗疫的做法和经验,更多地传递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温情和力量,为全球正在进行的抗疫注入更多信心和希望。中国媒体已经这样做了,还将继续做下去。

疫情防控:秉持着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

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延误一周才公布病毒的基因数据,而正是因为中国在疫情初期对病毒和疫情的隐瞒,使得病毒在全世界扩散。

马晓伟表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严重违背事实。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秉持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迅速建立起了应对机制,争分夺秒开展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8天时间确定病原体,16天研发成功检测试剂盒,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第一时间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开展疫情的国际防控。

马晓伟表示,中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明确了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明确了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向世界进行了通报。湖北省从2019年12月31日开始,在官方网站通报疫情;2020年1月21日,国家卫健委每天在官方网站发布前一天的疫情情况;2月16日到24日,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赴北京、四川、广东、武汉进行考察,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了果断有力及时措施,避免了数十万人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