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定制运动鞋背后的制造业转型故事
新华社福州9月3日电 题:一双定制运动鞋背后的制造业转型故事
新华社记者 陈弘毅
双驰鞋业的“新一代定制工厂”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的闹市区。从外观看,与其说是一家工厂,倒不如说更像一家鞋店。
但与一般鞋店不同,这里见不到一排排摆满鞋子的货架,而是科技感十足:大厅中央摆着一台偌大的脚型测量仪器,旁边是几个电脑屏幕。不时有顾客站在仪器上测量,很快,一份详细的脚型报告就会通过小程序出现在顾客的手机上,其中有脚型尺码、身体平衡性、走路习惯等一系列信息,连运动鞋哪个部位磨损更快都一目了然。
这份数据会生成最适合顾客双脚的鞋子型号,然后还要搭配鞋面图案。顾客轻点电脑屏幕,几十种鞋款就出现在眼前,选中之后,就生成了“专属运动鞋”的订单。
订单信息随即传到店面后的厂房中。厂房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在20个机台上,梭机飞快地跳动着编制鞋面,整个车间的工人不到10人,地面上游走着运送材料的机器人。在这里,“专属运动鞋”只需一两个小时,就从订单变成了成品。
“平均一个机台一天要生产40双运动鞋。每天,定制工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个订单。”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彪告诉记者。
莆田制鞋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鞋企4000余家,总产值超千亿元,从业人员50万人,为全市贡献三分之一税收、四分之一工业产值。
经过多年发展,莆田拥有了完整的制鞋产业集群、熟练的工人群体,不过,鞋企多数给国外大品牌代工。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外贸订单锐减,莆田鞋业寻找转型之路显得更加迫切。
“鞋服产品季节性强,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库存。”陈文彪说,定制工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以销定产、减少库存。经过反复调试和一段时间的运行,这种小型定制工厂模式已经实现稳定生产,下一步计划进军消费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一线城市。
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陈俊杰认为,莆田鞋企定制工厂的出现,一方面是看到消费端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做到了生产端的智能制造。双驰鞋业几年前率先开始这一转型。
“当时我到德国的奔驰工厂考察,发现车间里没几个工人,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很高。”陈文彪说,制造业的转型迟早到来,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拥抱未来。
双驰鞋业由此开始打造新一代智能工厂。“设备都是现成的,关键是把它们联网,重构整个生产模式,满足新的生产需求。”陈文彪说,在定制生产模式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脚型测量数据下单,订单直达生产企业生产,周期从以往的几个月缩短为1天。对企业来说,可以实现零库存,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
作为莆田鞋业协会会长,陈文彪认为,我国鞋业市场看似饱和,实际上仍有巨大成长空间。他分析,中国人年均消费鞋2.5双,欧美国家是6双至10双,这种差距是由于我国在细分品类鞋子消费上的不足造成的。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未来我国鞋业市场在细分品类上一定会有增量。
据悉,莆田市正在积极引导鞋企寻找各自的细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共同做强“莆田鞋”品牌的美誉度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