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增速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经济观察)前三季度增速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王恩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测中国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该判断在19日出炉的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得到印证。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0.7%,累计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随着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便呈现稳定复苏,不断“收复失地”。
之前公开的一系列先行指标,已对此稍作“剧透”。例如,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5%,连续7个月运行在枯荣线以上。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电力数据亦逐渐恢复正常水准。1至8月,中国累计发电量增速、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增速均实现了首次由负转正。
而在最新公布的多项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转正”继续成为关键词。尤其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引擎保持向好趋势,其中一度滞后的消费修复正努力追赶进度。
在投资端,前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在消费端,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上述数据表明,虽然海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向长期化、结构化发展,但中国经济修复进程总量上稳中有进、结构上逐步改善,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经济回暖的温度,在民生指标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此前一度面临较大压力的就业,保住了总体稳定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调查失业率亦呈现稳中有落态势,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从年初6.2%的高位持续回落。就业稳定也给居民收入带来了保障,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亦是年内首次转正。
如果说疫情之下,保障基本民生是经济增长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此时“天花板”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新动能能否挺身而出,填补一些传统动力因疫情受限的空缺。
对此,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疫情冲击下,中国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例如,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均较上半年加快。同时,5G建设、轨道交通等新基建、新消费的带动作用也在增强。
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在全球“一枝独秀”。但今年不长的剩余时间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较多,这一势头是否可持续?
程实认为,展望四季度,三大趋势有望主导中国经济后续修复进程:一是得益于就业改善和消费场景重启,消费反弹力度料将边际增强;二是随着金融支持由短期向中长期延展,实体经济企业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政策力度料将保持总体平稳。基于此,年内中国经济循环有望从“修复”走向“康复”,在四季度末基本回归疫情前运转常态。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建议,下阶段应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持续复苏向好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完毕,要进一步加快资金落地使用;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通过多种政策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