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李豪悦

冠脉支架集采落地后,微创医疗股价经过短暂下跌之后,一路看涨。截至12月16日,微创医疗每股报40.95港元。

但在第一轮集采中标后一度让外界担心能否“回血”的微创医疗,再次参与到第二批骨科耗材的集采竞争中去。与此同时,12月11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表示正考虑可能分拆非全资附属公司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及其股份于认可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

包含本次在内,自11月以来微创医疗已有两次拆分上市动作。频频透露拆分意向是否受集采影响?《证券日报》记者致电并将采访提纲邮件发给微创医疗,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这是微创第三次拆分上市了,猜测目标依然是科创板。由于手术机器人业务尚未盈利,主要目的应该还是为了融资加大研发投入,缓解母公司的研发资金压力。”看懂APP医疗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向《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只是,被微创医疗寄予厚望的“微创医疗机器人”能满足期待呢?

亏损230.9万美元

估值227亿元人民币

微创医疗今年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自2015年以来,公司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

其中,今年上半年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业务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为230.9万美元。不过,微创医疗的手术机器人业务却是西边雨东边晴。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9月份微创医疗机器人获30亿元融资,并引入了包括高瓴资本、北京磐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贝霖资本、天津远翼元福、易方慧达创业投资(广东)合伙企业在内的多家战略投资者,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估值也将达到22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四小龙”之一的天智航,截至12月16日市值在170亿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本次融资金额在同行国内企业中算很高的,将为其未来快速占领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已公布的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融资额总体处于数亿元、数千万元的水平,而微创本次15亿元的增资金额遥遥领先于同行。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条件下,其产品获批后的商业化速度就会加快,继而可尽快开展抢占市场的工作。“远东宏信的入股也有为其制造和销售助力的意味,而高瓴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入股亦对其后续融资带来正面影响”。

微创医疗今年对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布局也确实颇下苦功。据了解,公司自研的三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进入临床并启动人体临床试验。但目前为止,微创医疗还没有上市的机器人产品正常盈利。对此,为了拓展业务版图,今年4月份,微创医疗作为领投方,联合浙江丝路基金、启迪控股旗下管理的卢森堡投资基金、CS Group(Holding)、Anaxago以及Robocath现有投资人,与法国机器人公司Robocath达成协议,将对后者进行总计不高于4000万欧元的战略投资。据了解,Robocath公司的一款机器人系统已经在欧洲和非洲上市,微创医疗将同对方在国内建立合营企业,负责在大中华地区的经销、制造和本体化开发。

紧接着5月份,微创医疗发布公告,拟以600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3001万元)入股新加坡公司NDR Medical Technology Private Limited。微创医疗控股的微创优通医疗科技(嘉兴)有限公司与NDR成立合资公司,负责NDR产品在大中华地区的经销、制造和本土化开发,

根据微创医疗半年报介绍,完成上述两项动作之后,微创医疗机器人业务已经覆盖腔镜、骨科、血管介入、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赛道。

对此,刘兆瑞表示,就手术机器人科研企业而言,多产品领域布局的做法总体是利大于弊的。公司可借此获得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其次,多学科手术机器人间的底层技术具有一定共通性,有望在研发和制造等阶段产生规模及协同效应。“当然,多产品线也会带来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风险。主要还是通过经营节奏来尽量化解。一是加快产品获批后的商业化速度;二是优先关联性或独特性强的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和报批工作;三是做好持续融资的安排”。

外企一家独大

国企破局艰难

会被资本看中的领域自然是有利可图,手术机器人市场也表现出庞大的市场潜力。

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高级研究员郑珂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手术机器人占全球医疗机器人超60%以上,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应用领域占比高达88.5%。世界公认的手术机器人领头羊是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据业内估算,其主打产品达芬奇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占比超过75%。

我国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也逐年增加。2017年至2019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4.2 亿元增长至7.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96%。此外,直觉外科公司公告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每2000万人口所拥有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数量仅为1台,而美国、日本分别为147台、34台。

国内也同样涌现出一批开始知名度和口碑都有形成一定影响的企业。如天智航、柏惠维康、妙手机器人、重庆金山科技都分别在骨科手术、神经外科、内窥镜手术等细分领域有一定研究。但也未能撼动达芬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前瞻产业研究员数据显示,根据2018年—2020年政府公开的医院招投标情况来看,手术机器人各品牌招标数量,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机器人占据56%。其余数量由其他外资企业和国内少部分企业构成。

陈乔姗向记者介绍,我国手术机器人发展仍然面临手术机器人进入医疗机构的价格门槛、机器人手术费用高昂、知识产权的垄断制约国产手术机器人研发成本等不利因素。此外,机器人手术设置时间长,巨大的设备体积需要专门的手术室,且流转效率低。

但也不是毫无突破可能。“目前而言,国内手术机器人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化,但奋起追赶之势迅猛。通过分析对手的薄弱点,例如‘达芬奇’在灵活性、精度上存在缺陷,找准自己的技术或需求定位,国产替代之路将渐行渐近。”郑珂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