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上下共识。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乃至“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创新驱动依旧是热门话题,但大家的信心更大、底气更足了。代表委员们表示,唯有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境,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关键核心技术是创新之本、发展之魂。“科技创新一直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战略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强国品牌的成功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谭瑞松表示,只有充分培育领先、独创的创新文化,紧抓核心技术创新的“牛鼻子”,不断推进机制改革、技术革新、标准提升,才能支撑国家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与国防安全。

然而,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我国还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基础研究存在不小的短板。

“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结构性失衡较突出,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而畜牧业育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肉牛、奶牛、猪等优良种源大部分来自国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坦言,尽管我国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

要把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为此,李成贵委员建议,要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上下功夫,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打好种业翻身仗。

在科研试剂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也有同感。她指出,目前高纯、特纯材料与临床试剂、生物化学制品等新型试剂产品,长期处于被进口产品垄断局面,存在成本高、供货时间长等问题,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也受到制约。

“针对具备长期发展前景和高技术附加值的关键技术领域,更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产业经济支柱,在高增长和新兴市场加速品类覆盖,增强国产品牌市场竞争力。”肖苒委员说。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谭瑞松委员告诉记者,新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创新,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靠的就是对核心科技自主创新的持续追求,“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开展重点工程研制和攻坚”。

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产品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商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新民认为,国家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并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应用基础研究时间长、投入大、风险高、收效慢,很多企业往往直接越过这些原始创新环节,采取拿来主义,极易导致产品可靠性不稳定、后续创新乏力。”周新民代表表示,大企业应主动承担和组织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大研发任务,加强技术攻关与集成、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企业家们更要勇于创新,迎难而上。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要抓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用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徐冠巨代表为记者讲述了传化集团旗下传化化学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故事:为突破某大型纺织企业部分新产品遭遇的技术、工艺与材料瓶颈,传化化学迅速组建研发、分析、应用的复合技术团队,充分利用模块化开发优势,高效突破技术壁垒,成功完成系统解决方案,还带动整个涤纶机织布染色一次性成功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

大企业动起来,小企业好起来,点点星火汇成燎原之势。2013年以来,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积极主动与政府和产业链企业协同合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先后组建江西省光伏发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晶科科技协同创新有限公司等技术创新平台,攻克光伏产业核心技术。“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更是推动行业快速进步的强大动能。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载体和应用,引领消费升级。”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深有感触地说。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高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职能,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引导,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表示,当前对地方高校评价人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魏洪义代表建议,要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为地方发展输送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要结合地方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大对原始创新及薄弱环节的财政支持,真正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静关注到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流失问题。她建议,应倡导以人为本,支持科研单位人才培育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加大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提高人力成本在科技创新成本中的比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是来自一线的“明星”工人。“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但企业一线工人的技术创新成果在转化应用方面并不理想。”许启金委员建议,国家层面要从政策上给予指引,完善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渠道,最大程度激发基层一线工人持续的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表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激励与补贴力度,开发和推广以应用型紧缺人才、技能培养和产教融合为特色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