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假神医信誓旦旦“违背祖训”“无偿献出秘方”的视频备受关注,再一次极大伤害了公众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信任与信心。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调查“神医”及其代言的“神药”。

邪气不祛,则正气不彰。业内人士呼吁,一方面要持续正本清源,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打击利用公众对中医药的喜爱信任,进行欺骗牟利的行为。同时,中医药行业也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让公众身边有更多的好中医,让“神医”“神药”不再有生存土壤。

“神医”“神药”屡禁不绝抹黑中医形象

“我反复思想斗争了一个月,终于做出了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把祖传秘方无偿献给了国家。”重复类似的话术、代言各种来路不明的“中药”、宣称能包治疑难疾病,近日,中医张文荣与其他40多名假“神医”为多款“神药”代言的视频被剪成合集,被网友热议并戏称为“神医宇宙”。

这些“神医”在镜头前穿着中山装或夸张的民族服饰,兜售着各种所谓“古方”“秘制”神药。蒙古族服饰、苗族服饰,各种民族传统医药被悉数代言。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白发苍苍的“神医”“老医生”都是群众演员,其中个别如张文荣这样有行医资质者,欺骗性和危害性更大。

早在张文荣和“神医宇宙”出现之前,近年来最知名的一位“神医”是三年以9个身份活跃在多个节目的刘洪滨。2017年7月,当时的国家工商总局集中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10家电视台因播“神医刘洪滨”广告被罚。然而,一个“刘洪滨”倒下,近40位操着同样台词的“张文荣”们又出现了。

“神医”“神药”傍名家、装名医、“治百病”,这些建立在虚假蒙骗之上的产业链,却实实在在抹黑了中医形象,伤害了公众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天然信任和深厚喜爱。“神医”们声称“祖传秘方”能短时间内有效治疗多种在正规中西医领域的疑难杂症,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等“崇高理由”,“无偿将秘方献给国家”。假借献“给国家”之名,为来路不明的中药和保健品“背书”,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误导了公众对医学的科学认识。

目前,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等张文荣曾多点执业的民营医院已与其解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已联合对“神医宇宙”开展调查。

“神医宇宙”绝非个例。尽管已加大了处罚力度,近年来各类假借中医之名,蒙骗群众的劣质药品和保健品仍层出不穷。

一批“张文荣”被查后几大行业问题仍待解决

近年来,无论是对刘洪滨还是张文荣,舆情发生后,有关部门都及时采取了处理措施,但不正规的中医药保健品和“神医”仍难免“春风吹又生”。随着“银发经济”的崛起,中医药养生保健成为资本紧盯的一块蛋糕,不少老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家庭关系破裂,几大行业问题仍需从根本上解决。

一是媒体监管难,从电视屏幕转战手机屏幕。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神医”的背后,存在多条灰色产业链,一些传统媒体“同流合污”,操盘的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近年来,电视媒体普遍面临收视率下降等经营困境,有的媒体划出了大量广告时段,让一些“神医”“神药”广告有了更多生存土壤,甚至有制作班底将正规养生节目的主持人“挖走”,参与“李鬼”节目的录制。一些“神医” “神药”与时俱进,侵占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一些保健品营销广告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流传,包装成“养生文化”等名义,诱导老年人购买,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为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二是保健品“重审批,轻监管”带来可乘之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副处长周春宇认为,我国对保健品的市场监管一直实行的是“重审批,轻监管”的模式,容易导致保健品企业受利益驱动钻漏洞牟取暴利。保健品的监管、虚假广告的监察等分属不同部门。不少保健品由于历史原因,功效不甚明确,对于保健品的功能,以及功能得以实现的原料、成分、工艺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些保健品依靠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作为生存之道,形成产业链。

三是中医领军人才存在断层,导致部分公众过于迷信“白胡子”。天明国际投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表示,由于工资低、就业前景等问题,当前中医药的人才缺乏,现在中医药的人才只有15万人,百姓身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一些年轻医生为了就业容易,学中医但不干中医,不少成了医药代表。中医资质缺乏透明度监管,导致传媒成为验证资质的重要渠道。同时,互联网时代,公众接受的涉中医宣传信源广、消息种类五花八门,缺乏官方权威的信息渠道。

发展中医药“扶正”方能更好“祛邪”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曹洪欣等专家认为,“神医宇宙”等事件层出不穷,对中医信任造成了严重消解,不仅提示保健品、中医药等行业监管亟须补漏洞,也反映出中医药行业亟须“扶正祛邪”,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做强基层等方式,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简便验廉等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守护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信心。

中药保健品行业需加强行业自律和自身建设。中医药往往是通过复方配伍综合发挥作用,一些作用机制和药理研究并不明确,加上中医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让中医药治疗存在较大的“想象空间”。专家建议,中医在加强文化自信、避免“用西医的尺子量中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避免公众希望通过中医药治病、保健的心理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被“谋财害命”,贻误病情。

多部门应联合建立持续长效监管机制。“假神医”“假神药”往往通过媒体、网络平台跨地区产生影响,其监管涉及市场监管、中医药、卫健等多个部门,要避免在运动式治理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尤其是对一些养生保健产品转战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现象,亟须建立多部门协调的长效监管机制,常态化织密监管网,同时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确保百姓拥有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当前,很多基层中医药服务供不应求,亟须进一步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实践锻炼,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从而让“神医”“神药”“江湖游医”等没有生存土壤。一些公众希望,除每个医院的专家出诊信息之外,随着多点执业的发展,希望能有便捷渠道对中医诊所、中医资质进行验证,加强中医行业便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