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电子烟 千亿市场背后乱象丛生
新鲜的体验感、极高的复购率、潜在的庞大消费群体……从2019年开始,国内井喷式地涌现了一批电子烟企业。从2013年的45457家快速增长至2020年168452家,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亿元,急速扩张到2020年的83.8亿元,八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2.5%。光大证券研报称,中国电子烟未来的市场空间可达1128亿元,成长性堪比新能源车。
但因缺乏监管,电子烟在狂奔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一系列问题。生产经营混乱、虚假广告等乱象层出不穷,吸食电子烟的人群低龄化趋势及不安全成分添加的健康损害等问题逐渐成为关注重点。
吸食者低龄化趋势明显
由于商家宣传电子烟“新潮”“健康”“无害”,加之造型时尚、简约、有科技感,口味炫酷多样。一些电子烟门店甚至通过赠吸、低价试吸、开“盲盒”等花样百出的方式“围猎”年轻人。受这种误导的影响,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放松了对电子烟危害性的警惕,甚至把吸电子烟作为一种时尚,低龄化趋势日趋显著。
深圳控烟办在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时使用过卷烟和电子烟的学生中,先使用电子烟后使用卷烟的比例占到了24.2%。多项研究也证实,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使用电子烟和随后开始使用卷烟之间的强有力相关性,最终让这部分青少年成为一个潜在的吸食纸烟的烟民。
为保护未成年人,2019年年底,我国发布了电子烟网售禁令。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各电子烟品牌时至今日依然在玩“躲猫猫”。IQOS、悦刻、YOOZ等知名电子烟品牌的零售商依然在以“戒烟器”、“电子烟保护套”等“马甲”通过电商平台获客。
而且,随着线上的禁售,各大电子烟品牌线下门店开始“疯狂生长”。以海口为例,有的商场存在五六家电子烟体验店、不到200米内可以撞到四家电子烟体验店,一些学校周边的小店铺也沦为电子烟的泛滥地。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电子烟的人数约有1000万,15—24岁使用率为1.5%,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危害性不输传统烟草
在疯狂吸引未成年人的同时,电子烟“无害”的表象也逐渐被拆穿。
世卫组织《2019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电子烟无害,电子烟不仅有尼古丁,还有其他一些有害物质,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2019年央视“3·15”晚会更是拆穿了其“无害”的表象,称电子烟也会释放有害物质,危害吸烟者和被动吸烟人群健康
业内专家也表示,大多数电子烟是尼古丁的传送系统,消费者如果通过电子烟成为尼古丁的依赖者,今后会更容易成为传统卷烟的消费者。长期使用含尼古丁的电子烟,可能会增加罹患肺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与正常空气相比,电子烟二手气溶胶中的PM1.0和PM2.5含量分别高出14~40倍和6~86倍,尼古丁水平则高出10~115倍,在成为新的空气污染源的同时,这些二手气溶胶中的有毒物质很可能增加旁边人的健康风险,比如渗透进肺部和心血管系统,而免疫力较差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影响。
然而,许多电子烟品牌并未披露其产品中的有害成分。一些电子烟产品的详情页一般写着:中性温和,解瘾同时又对身体友好;减少了燃烧中的40多种致癌物,如一氧化碳、重金属、焦油等。悦客电子烟更是凭借“来口悦刻,轻松一刻”的广告词,吸引了诸多消费者购买。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显然,以健康为宣传口号来打开市场的电子烟,实际上并非如此。电子烟也是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电子烟不仅没有起到抑制吸烟人群的作用,而且对人身体产生的危害绝不亚于传统烟卷。
万余口味共存质量参差不齐
在我国,电子烟既不属于药品,也非保健品、医疗器械,更不是烟草,因此大多数电子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产品标准、无质量监管、无安全评价,使得电子烟行业的野蛮生长更自由,也由此带来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无法充电、漏油、发烫、烟雾变小……近日,成都市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上出现很多关于电子烟质量问题的投诉,有消费者表示自己的电子烟在维修后依然出现问题,也无法更换到满意的产品。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4.7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电子烟、电子雾化器”的电子烟相关企业。市场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对应的产品质量也是层次不齐。此外,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各类电子烟产品鱼龙混杂,技术含量低,在原材料选择、添加剂使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更是充满了随意性,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烟口味多达1.5万余种,制作工艺、添加物质、电池安全等都没有规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孙承业表示,“整个行业处于无序状态,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
孙承业还指出,很多来路不明仿冒原厂廉价的电子烟油、烟雾中,除尼古丁、甲醛和乙醛外,实际上仍含有许多化学物质,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癌症及其他疾病的健康危害。
强监管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我国是电子烟的发明者和主要产地,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来自中国深圳等地,但我国对其监管尚属空白。近年来,随着电子烟行业乱象的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在强烈呼吁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同时,也希望尽快出台电子烟行业规范及电子烟生产、销售等综合管理办法。
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的影响,2018年8月,国家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针对电子烟发声。2019年11月,为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发布通告,要求电商平台下架电子烟产品。
虽然国家两度出手监管,但电子烟的乱象依然存在。未来,应如何更好规范电子烟产业发展?
今年3月22日,工信部网站发布通知,对修改《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中关于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意见发出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修订可弥补法律漏洞,消除监管盲区,有利于电子烟行业的发展。旨在规范电子烟生产经营活动,解决电子烟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虚假广告等问题。
“从长远来看一定是监管介入更好,反而有利于电子烟行业的科学发展。”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会长欧俊彪也表示,国家对于电子烟行业进行监管属于意料之中,这对行业、国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那么,本次新规出台后,将对电子烟行业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天风证券认为,此次监管出台明确了电子烟的监管主体和方向,后续还需等待具体细则落地,监管落地将有效推高行业门槛,集中度提升,利好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