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另辟蹊径,又开始修仙作妖了。“我们这个药功效强大,3个月保证治好你的难言之隐。”“从曾祖父开始,我们一家几代专治这个病……”你肯定想不到,在微信那端与你侃侃而谈的“老中医”“老专家”,其实是拿着“剧本”的骗子。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撒网,然后通过添加好友的方式,引流有需求的人掉入陷阱。(4月7日央视网)

“神医”附身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是简单的马甲更换,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手段更新。这是因为,互联网不仅更适合于“神医”隐身,而且互联网诊疗的很多做法,更适合于“神医”模仿。这些因素决定了,“神医”很容易成为互联网诊疗的寄生毒草。

比如,互联网诊疗和“神医”行骗,都不必面对面,医生长啥样,患者一概不知。正规的线上医生经一番问诊后,需要为患者提供建议,告诉他们到哪里做检查、做什么检查、买什么药,“神医”忽悠患者,也是提出类似建议,一样的做法,且都是在网上进行,患者很难分清真假医生。

此外,各地创新开发的互联网诊疗模式,“神医”也可以照搬照学。比如,互联网诊疗要求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但“神医”利用这一点,正好可以将患者诱导到他们服务的实体医疗机构就诊;为了方便患者,一些互联网医院开发出送药到家模式,但“神医”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促销药品甚至假药送给患者。“神医”从互联网诊疗上吸取养分,不仅行骗更加方便,而且非法获利更多。

由此看来,在制定互联网诊疗规则时,要筑牢对“神医”的阻截堤坝,比如要加强对医生的身份认证等,无论哪种互联网平台账号,只要以医生的名义发布信息,都应该通过身份认证,并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强化内容审核,既要确保正规医生能够在网上开展诊疗,更要避免“神医”冒充医生发布信息。

阻截线上“神医”,更需补齐互联网诊疗的一些短板。比如,互联网诊疗有时会出现“同病不同诊”现象,不同的医生根据个人经验判断,难免出现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诊疗,有医生为了让语言更接地气,还使用了非规范语言。既然如此,“神医”诊断出错甚至说出“外行话”,就更加不易被识破。因此,提升互联网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和语言势在必行。互联网诊疗难做检查和配送药品,多以“话聊”为主,但“神医”擅长话术,难做检查等互联网诊疗短板若不补齐,“神医”就更容易以假乱真。

当前,互联网诊疗迅猛发展,网上“神医”也蠢蠢欲动,并且随着互联网诊疗的快速普及,网上“神医”也进入了一个活跃期。“神医”成为互联网诊疗的寄生毒草,是可以预见的一种现象,因此,在推进互联网诊疗时,尤需拔除线上“神医”这根毒草,避免“神医”成为更难治理的顽疾,也让互联网诊疗免于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