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一家医院的医生说了一档事,耐人寻味。

有一个外地患者对这位医生说,我很牛。医生问他,你怎么牛?他说,我得了感冒是去协和看的。医生回怼道,那你真牛,你得了感冒完全可以在当地看,干吗坐飞机来北京到协和看?把看病当成一种炫耀吗?

这位医生的质疑背后,凸显了某些人一种扭曲的心态,就是把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取,当成显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骨子里还是一种特权思想在作祟:你看,我得了个芝麻绿豆大的病,都能去协和这样的大医院看,我多厉害!

这种思想观念确实需要纠正。不过,从病人角度看,希望能在北京的大医院看病、做手术,心里更踏实,是可以理解的。但得了感冒发烧这种病也去协和,挤占了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耽误了更需要专家的病人不说,拿大炮轰蚊子,本身就是浪费弹药。

有人可能说了,感冒也能死人,让大医院的大专家看,消除隐患,能更放心。如果是定点合同医院,这道理能说通,但专门从外地赶过来到协和看感冒这类常见病,确实浪费社会医疗资源。大家如果都抱着小病大治的思路,“全民上协和”的状况就不会改变。

这就会导致,一方面,大医院里本就人山人海的聚集性医疗难以避免,分级诊疗更是无法推进,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则相应萎缩。如此一来,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也影响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并且推高了总体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

医疗卫生这个瓶子里的水目前是不满,但这些年来水位一直在很快上升。医改这些年下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有的推进县乡医院一体化,有的探索建立医疗集团,有的政府出资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医……千方百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增强了民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

希望这些进步能给那些有点儿小毛病就想着上协和的人一点启示、一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