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
图为大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30日讯 “在当下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已经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它既需要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以实现迭代创新,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夯实产业基础,更依赖于管理的疏堵结合和监管的有为和到位。” 9月27日-29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主办的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科技与产业界和各相关方应以前瞻、专业的科学视角,吸取和借鉴各国经验和教训,真实地、公正地面对不同时期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不同矛盾和挑战,探寻破解之道,并尽力达成共识,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表示,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全社会多方共同面对,形成全球共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张磊时表示,卫健系统以落实最严谨的标准为核心,截至目前,已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383项,涉及两万多项食品安全指标,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十四五”期间,卫健系统将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服务水平,风险研判预警能力,做好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公众身体健康。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构世界食品产业结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食品生产、制造和安全保障,食品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孙传范表示, “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推进部署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重点专项,聚焦加工制造、营养健康、智能装备、质量安全及包装物流等研究方向,开展协同攻关。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方晓华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在“产出来”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计划,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管出来”方面,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水平、上台阶,将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实施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综合治理,基本解决禁用药物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标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食品消费市场,据WTO统计,自2011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每年从180多个国家(地区)进口食品。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白露对此表示,近年来,中国海关积极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国门守护”行动,不断提升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2年1月1日将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这是推进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有力推动进出口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无国界,中国海关愿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推进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共同保障国际食品贸易安全。
食物生产、加工、流通、制备和消费的全产业链环节,会对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指出,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的挑战在于农业生产、营养和健康、损失和浪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他建议,要吸取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教训,让食物系统有韧性。要从全产业链观点转变食物系统,为减少1/3温室气体排放做贡献。同时,要基于营养和健康来规划食物生产,生产更多营养健康的食物。这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从政策、技术、制度和个人行为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社会共治。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的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给后代留一个健康的地球。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食品工业的市场需求、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也在快速调整中,并对未来5—10年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大会报告上,提出未来食品科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他指出,在以科技力量化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工业化实践中,食品科技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使命,食品工业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的特征愈加鲜明。“十四五”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将进入以科技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要依靠科技实现“三大安全”的保障功能;加强前沿性、创造性和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抢占全球食品科技的制高点。
“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会影响食物的元素组成,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食物质量要素的变化,有些变化还尚未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指出,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健康,通过‘土壤-植物’系统传递、转化、放大。其中,微生物在‘土壤-食品-环境-健康’耦合系统中的循环与转化需要特别关注。”
大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如何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观点;来自伊利、三全、雀巢、雅培、艺康、安琪、乐斯福、IFF等知名企业的高层代表出席企业家高峰对话,围绕安全与健康新时代的变革与创新分享各自企业面对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大会还围绕乳品营养与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国植物基食品加工与市场、脱敏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食品产业发展与标准化、特殊食品的政策导向与科学循证、中国功能食品发展中的科技与政策问题、婴幼儿配方食品创新与母乳研究等设置了多个专题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