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 韩肖 王城)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针对风靡全球的“人造肉”风潮,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介绍称,“人造肉”是一般消费者、媒体用来泛指非自然生产、有类似肉品口感的一类食品的代名词。目前,通常将“人造肉”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

他认为,科技界与产业界应以“人造肉”面临的挑战与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守产品质量和安全是“人造肉”发展的根本。王守伟建议对“人造肉”生产中添加的新组分、新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在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成分评价方面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标准体系和客观的监管体系,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未来食品”已经到来

近年来,植物蛋白肉产品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多家公司已开发出植物蛋白肉制品,其中植物蛋白肉Beyond Meat公司于2019年5月在美国登录纳斯达克,其股价上涨近6倍。而另一方面,国内外细胞培养肉的研发技术也在快速提升。随着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植物蛋白肉制品和细胞培养肉这种“未来食品”正快速走近我们的生活。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6655条,新闻网站文章8.5万余篇,移动端文章3.9万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6.5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14.2万余条,博客1191篇,论坛发帖1.4万余条。2019年5月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人造肉月饼上市等,均引发关于人造肉的舆情热度一直在较高水平波动。上海、北京、广东、贵州、浙江、江苏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人造肉监管法规待完善

王守伟介绍称,“人造肉”的出现为有效减少畜牧业占地、水资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

从“人造肉”的细分种类来看,细胞培育肉与真肉相似、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应重点突破生产成本高与规模化生产困难的两大问题。

王守伟指出,在我国,目前植物蛋白肉行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产品品类相对成熟,但现有的法规标准与产品的创新及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大豆血红蛋白作为植物蛋白肉的关键化合物在美国已获批可作为碎牛肉类似产品的色素添加剂,但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在王守伟看来,“人造肉”在创新发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决“人造肉”尚存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是,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守产品质量和安全是“人造肉”发展的根本。

从消费的角度看,王守伟认为,“人造肉”为有效保证未来人类的肉类食品供给提供了可能,同时“人造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很多消费者对于“人造肉” 可能并不熟悉,应加大对消费者的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对于“人造肉”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