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来早。一番操作猛如虎后,长三角三省一市企业产业链作业也逐渐回归正轨。

“消杀产品涉及的上下游领域众多,由于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以及交通不畅导致供应链断链风险增加。”上海开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纸箱和标贴在江苏太仓,30克小瓶子在上海青浦,500克大瓶子在浙江嘉善,原液材料在湖南长沙,泵头在广东中山……至少有11家外地供应商需要协调,而其中80%位于长三角。

疫情防控初期,于文认为,作为龙头的上海市能够调度长三角地区物资,但其实不是,“因为一些省市的严防死守,上海市相关部门必须坐镇企业进行协调。”

比如,由于人手短缺,江苏太仓的纸箱供应商——三大包装有限公司一直没法复工。得知情况后,嘉定区通过长三角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联系到江苏省相关部门,为对方公司复工开通了绿色通道。目前,经过多方协调,开米供应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越来越通畅了。”于文认为,这是长三角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在起作用。数据显示,截至3月初,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已为上海市42家重点企业协调外省市318家供应链配套企业,其中长三角217家。协调为苏浙皖配套的本地100多家企业复工复产。

“交了钱在排队等货,具体时间还是未知数。”于文坦言,当前由于核心原材料对氯间二甲基苯酚(PCMX)供应不足,开米(上海)绿色清洁智慧工厂年产15万吨的产能不能完全释放,全自动灌装线无法发挥最大效用,每天安排五六位工人上“线”在岗,半自动完成灌装。对此,于文建议,我国应建立应急状态下的战略储备物资供应链。“在应急状态下,上下游相关企业必须保障战略物资供应配套,否则紧急征用就没有多大意义。”

“目前,我国复工复产呈现出有序推进、积极向好的态势,但还面临着人员物流不畅、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防疫物资不足、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产业链整体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建议,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复工复产。

事实上,疫情之下,面对量大面广的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复工复产方程式,长三角一直在努力求解中。

这些年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疫情发生后,长三角三省一市迅速建立了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机制,全面梳理形成打通跨区域产业链的企业清单,强化供需匹配和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供应,落实通关、物流一体化等协同举措保障物资运输畅通,各自优势快速转变为共同优势,攥指成拳、强强联合打出“组合拳”。

比如,疫情发生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汇编了各地企业扶持政策,多次组织各产业联盟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企业参加线上政策解读培训,让更多企业了解、享受政策红利。更为重要的是,鼓励推动园区企业和联盟成员单位上云平台,开展线上产业对接、项目招商、人才招聘等活动,同时,依托长三角G60科创云平台,深化联防联控、供需对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和知识产权服务。

接下来,长三角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产业链整体复工复产?

一向落子如飞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有所尝试。据了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将积极引导产业联盟和园区的企业,研究疫情下的新变化、新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高企业智慧化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变革,抢占智慧医疗、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产业领域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