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大洗牌央企国企入局 民营环保上市公司前景几何?
近日,“污水处理第一股”碧水源发布公告,中交集团拟定增入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随后,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等多家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公告称,与相关央企、国企达成合作,即将成为国资控股公司。
据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三聚环保、环能科技、中金环境、清新环境、东方园林、碧水源等13家民营环保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了变化。
统计发现,控股权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均为民营企业,控股权受让方以国企和央企为主。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95家央企中,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央企有53家,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所有细分领域。
相继“卖身”的背后
在风口,猪都会飞。
2015年以来,国家对环保重视力度空前,环保政策频繁出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结合PPP模式大力推行,巨大的环保需求得到释放。借着这股东风,以碧水源、东方园林等为代表的环保企业 “飞了起来”。
然而,2018年以来,受国家金融降杠杆以及PPP项目风险严格管控影响,多数公司融资难度普遍加大经营困难,环保类企业同样难逃此劫。2018年,环保上市公司53家环保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同比减少近一半。比如,碧水源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0.41%。
而且,由于民营环保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相对更弱,在行业波动的时候面临的困难更大,同时多数民营环保企业实控人还存在较多的股票质押情况,市值的大幅下滑继而引发股票质押风险。对于民营环保上市公司来说,不仅短期压力更大,还存在长期持续发展的难题。
清新环境是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环保龙头企业。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清新环境营收23.9亿元,同比减少26.9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减少34.84%。
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对环保企业的“转身”深有感触。他说,一年以来,我们和其它环保上市公司一样,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整个金融行业去杠杆,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形势,加上控股质押的普遍问题,都给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捉襟见肘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于是“背靠大树”、找个有钱的“爸爸”成为了大多数民营环保上市公司的首选。
背靠“大树”好乘凉
央企、国企入局,能否为民营环保上市公司“雪中送炭”抑或“锦上添花”?
2019年6月4日,碧水源与中国城乡签署了《关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中国城乡成为碧水源的第二大股东,碧水源的股价应声上涨了约90%。碧水源2019年三季报显示,其业绩增速由跌转升,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61.7%,现金流好转超预期。
在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看来,碧水源正不断向中交环境产业链的战略蓝图靠拢,与中交系统内的多家企业积极开展环保、水务、城市光环境建设等相关项目合作,共同构建国内领先的水处理产业平台。
李其林表示:“其实我们也在反思,产业未来5年、10年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国企进场,民企如何对抗?我们最后选择了引入国资、兼并重组,与四川发展进行混改,它是四川国资旗下一个最大的国有平台。”
业内专家表示,环境产业大洗牌大重组已开启,未来或形成央企、国企主导投资,进行资源配置,民营环保企业转向细分市场领域或以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参与产业分工的格局。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显示,排名前10的环保企业,民企仅1家,占比10%,8家为国企控股企业,1家有国资入股企业。
顺利“转身”需自强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当前环境产业领域,民企国企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绿色环保产业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民企扛不住。央企、国企大规模进入,成为投资主体,民企则专注于单向的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或是未来趋势。”中央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指出。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受让方依靠自身的优势可以使陷入困难的上市公司逐渐走出困境,从而将环保上市公司这样的产业领头力量保存下来,然而这只是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如何带领上市公司继续发展是这些控股权受让方接下来的重要问题。
从目前控股权发生变化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原实控人还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股权并保留对企业经营的参与,并未完全退出,公司新实控人和原团队之间的融合,特别是国资和民资的融合也是环保产业剧变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位亲历“转身”的民营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感慨道,目前需要更多引入国资,变成混合所有制,让国企资金优势与自身优势结合,才能迎来转机。
在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霆看来,民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在大的并购趋势下,民营环保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国企、央企优势各不相同,行业兼并重组后,民营环保企业的生存空间并不会变小,小而美、小而精的企业活得仍然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