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8日讯 6月17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的国际主题为“粮食、饲料、纤维”。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介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生活方式、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政策措施,为维护土地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对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实施全面保护,对占国土面积26%的草原地区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同时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经营,保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增长,对2036万公顷的沙化土地进行了有效治理。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草产业。

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 提高至22.96%,荒漠化土地由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从2011年的10亿吨增加到10.9亿吨,干鲜果品产量由2006年的9000多万吨增加到1.6亿吨。为维护土地健康、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绿色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近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现已批准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