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籽白、黄瓜刺多……都是打了药?听听专家怎么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日讯 “西瓜瓜蒂突起就是用药了”,“西红柿囊肉分离是打药了”,“黄瓜刺耳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随着应季瓜果的大量上市,一些关于如何挑选蔬菜瓜果的说法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这些说法当中并不全是正确的。对此,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剖析、解答。
“催熟的西瓜,瓜蒂突起、籽儿是白的” 说法太绝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网络上有一些关于催熟西瓜的说法是:瓜蒂突起就是催熟的,正常的西瓜是平的或是凹下去;催熟的西瓜籽儿是白的、黑白籽儿分布过于明显。
对于这些说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表示,“瓜蒂突起”的观点是错的,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属于西瓜品种特征形态,除少量受发育中各种条件影响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种特征形态。拿个别畸形西瓜说是普遍现象,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内源生长素的合成,促进果实成熟,也未见有改变西瓜形态的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室主任徐东辉也表示,瓜脐的凹陷程度,主要反映出西瓜成熟与否、品种特性,与是否使用药物关系不大。
而关于“催熟的西瓜籽儿是白的”这一说法,王强表示,有实验证明,在使用乙烯利催熟西瓜时,如催熟前果肉尚为白色,则催熟后瓤是红色的,籽仍为白色;如催熟前果肉中心已为红色,则催熟后西瓜瓤果肉全红,中心籽黑色,周边籽白色。
但是这并不表明“白籽儿的西瓜是催熟的”。王强介绍称,自然成熟的西瓜中,未授粉的瘪籽仅有种皮,成熟后就是白色的。
徐东辉也提出,不能够就瓜籽的黑白来判断西瓜是否使用膨大剂。采摘过早也是市面上的西瓜出现白籽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强还总结称,当前,市售西瓜绝大多数是自然成熟的,设施、地域等栽培调控可实现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无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尝后买的市场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农自毁销路的做法。
“西红柿囊肉分离,泛红但较硬就是打药的” 不科学
王强表示,造成西红柿“囊肉分离”、“皮红肉青”的原因是由于,一些需要长途运输的番茄为保证一定的货架期,一般在未成熟时采摘,成熟度低,青的部分较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催熟未成熟的青番茄,会使其不断着色,在未完全进入成熟阶段而成为“囊肉分离”“皮红肉青”番茄,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应当是一个安全问题。
徐东辉表示,西红柿囊肉分离还有可能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光照不足、养分供应少、受精不当、外界温度过高、水肥施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而对于泛红但较硬的番茄,徐东辉介绍称,这样的番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是品种改良的结果。现在大多数番茄品种都是硬果型品种,由于适合贮藏运输,产量高,货架期长,商品卖相好,菜农、商贩都愿意种卖。而软果型的品种,虽然口感好,但不耐贮藏运输,产量低,货架期短,一般只能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黄瓜刺耳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不完全对
王强表示,黄瓜尖儿有突起的确可能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2,4-滴,但市售的很多黄瓜都并未使用该植物生长调节剂。此外,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黄瓜中的2,4-滴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在安全参考剂量以下。因此,施用过2,4-滴的黄瓜是安全的。
徐东辉称,黄瓜是我国主要的大宗蔬菜作物,栽培范围广、栽培模式多,在周年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因此生产中使用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比较广泛的。
关于“黄瓜刺耳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的说法,两位专家均表示黄瓜带刺的情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无关,主要是由品种特性和栽培环境决定的。